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公益事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前,我国公益事业快速发展,尤其是2011年前后,随着公益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公益事业所呈现的新变化超乎人们的想象,“微公益”正以一种颇具颠覆意味的方式刷新着人们对公益事业的理解。但整体地看,我国现代公益仍处于起步阶段,处于传统公益向现代公益的转型期。从其本质上来说,公益事业是人类的道德事业,有其自身的伦理基础。公益行为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善,是人的快乐与幸福、自由与尊严的最高实现,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证明,在这个意义上,对公益伦理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公益”与“慈善”的概念辨析着手明确现代语境下“公益”及“公益伦理”的内涵,并以此为前提梳理中西方公益伦理思想的发展,以期阐明我国现代公益的特点、理论基础及其社会意义,文章的主体内容则是基于西方功利主义的理论视角探究公益伦理的理论内涵。从伦理角度看,公益指向“公共善”的实现。公益伦理基于伦理思想探讨公益行为的正当性,这其中包括公益行为的目标与动机,公益行为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公益行为的评价机制等伦理问题。中西方公益伦理思想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为现代公益伦理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也为当前公益伦理理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参考:功利主义认为无条件利他主义不可能成为道德的基础,在公益行为中以个体正当利益的保障为前提,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追求目标,将公益视为一种美德和实现幸福的方式。但不提倡无条件的牺牲精神,而是更强调外在制度和法律的完善,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避免无条件的自我牺牲行为的发生。本文以西方经典功利主义代表边沁与密尔(穆勒)的思想为基础探讨公益伦理的内涵并通过对功利主义公益思想的系统梳理说明目前国内学界以利他主义为核心原则的公益伦理思想局限性。从历史维度看,功利主义的思想发展与西方公益思想发展史之间的轨迹是并行不悖的:功利主义从古希腊古典功利主义、神学功利主义发展至近代经典功利主义的鼎盛;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公益思想也经历了从城邦公益的“共同体精神”到基督教“博爱”思想至近现代公益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两者始终相互贯穿相互影响。作为西方伦理史上最重要思想之一的功利主义也是近现代公益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直至今日仍对西方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在具体展开理论阐释时,本文以功利主义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和《功利主义》为文本基础从三个方面阐释功利主义公益思想的伦理意蕴并结合我国公益现实对其进行理论和现实的反思。文章最后部分关注我国公益及公益伦理的最新发展状态,在互联网Web2.0时代,“微公益”兴起,文章探讨了“微公益”及“微公益伦理”的相关概念和内涵,并结合功利主义理论对“微公益伦理”的内涵进行阐释,在两者的相互联系中阐明了功利主义公益伦理思想的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