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ng79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探索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框架构成、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丰富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体系,并为相关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论文借鉴了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运用观察法与统计研究方法横向地进行了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归纳出研究的三大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形态”三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前两者的研究采用了推理预测的演绎方法,后者的研究运用了个案研究的归纳方法。 在历史研究的部分,探寻了元末明初以前的早期聚居形态、文化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论证地理障碍与资源开发是影响上述规律的主要因子。在其后的历史时期中挑出明清、抗战、三线建设三个大开发阶段,论述了各阶段建设的进步及其弊端。研究认为,从开发效益的分配上可以看出开发行为的本质是否具有掠夺性,由此判断出历史上的开发行为曾有过较强的掠夺性,提出对当代开发建设的警示。 在现状研究的部分,指出逆向演替是该区的自然生态演化趋势,而当前的开发建设加速了逆向演替的进程。调查了区域人居环境发展状况,阐明乌江梯级开发对城镇化进程具有较大的推动力。量化分析了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描述了城镇群体空间的现有格局。调查了城镇空间形态类型与特征。系统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炼出论文关注的三大关键问题。 在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研究的部分,提出城镇化是乌江流域综合发展的必要途径。以城镇化的第一宏观判据(工业化水平指数分布曲线)为对象,量化分析了乌江流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特征,研究认为,乌江流域城镇化还处在传统的工业化带动模式中,工业化水平高但工业化质量差,工业化水平极不均衡,这样的状况不能支撑城镇化持续高速、高质的发展;就动力机制的改善提出了建议,并指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重点培育几个城镇化动力状况和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市县,作为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极核。文章认为,以大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城镇体系研究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乌江流域的城镇体系,提出以城镇群集合布局,而不是某个城市独大,来形成城镇化发展极核的思路,并从流域关联发展的角度,提出与三峡库区协调的,规模与职能结构有所改善的城镇体系构成模式及其空间
其他文献
本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在已经构建好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选取了一家小微企业
本文采规范分析与个案分析的方法,从最惠国待遇的历史、理论基础,GATT/WTO仲裁实践,以及我国应对最惠国待遇的策略这几个方面对最惠国待遇作了系统介绍和深入分析。最惠国待
管控一体化是流程工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包含的内容很多,优化生产过程管理、实施生产过程先进控制、建设企业ERP系统等都是其重要内容,但是这些应用都必须建立在企
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的烟气和乏汽余热,介绍了3S离合技术、吸收式热泵技术、压缩式热泵技术、吸收式热泵+压缩式热泵技术及基于Co-ah循环供热技术(吸收式换热的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与logisitic模型,给出了一种人口增长趋势的分析方法。利用该分析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中国人口增长的灰色logisitic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基于
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包括对相互责任的期望及彼此对自己义务的认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强调在组织与员工关系中,除了正式的书面契约规定的内容之
随着生活水平和病毒性肝炎防治水平的提高,以及基因诊断技术的普及,遗传性肝病越来越受到重视。遗传性肝病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单独肝脏、肝内外胆管及血管异常,亦可同时伴有
网站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载体,也是企业网络营销计划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将从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影响因素,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网站建设规划的内容来探讨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达峰时间(TTP),脑
女性主义批评广泛借鉴了西方流行的精神分析、存在主义、语言分析、解构批评、马克思主义等哲学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包容性、化解性与创造性的理论与主张,填补了批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