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林矿5-2煤层充水性评价与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红柳林煤矿是神府矿区生产能力达20Mt/a的现代化矿井。矿井北一盘区25209工作面运输顺槽掘进过程中,曾因烧变岩裂隙突水引发导水裂隙突水事件,矿井水沿裂隙喷水达2m多。调查发现,矿井北盘区5-2煤充水条件研究程度不足,影响矿井安全高效开采,论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方法,研究了红柳林矿5-2煤层充水性评价与防治技术,得出以下结论:论文以红柳林煤矿北一盘区5-2煤充水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研究区及周边矿井的涌突水资料,结合研究区5-2煤水文地质补充勘探项目,采用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矿井地质学、岩石学及统计学等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5-2煤开采的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重点分析研究了 5-2煤开采主要充水层位的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结论如下:①5-2煤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老(采)空水及地下水等;②5-2煤主要充水水源是老空水与地下水,间接水源是煤层第四系松散岩类潜水及大气降水,充水通道是顶板导水裂缝带,顶板导水裂缝带将贯穿整个煤层顶板煤系基岩;③通过理论计算得出5-2号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19.18~136.09m,平均75.23m。通过5-2煤开采顶板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出,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和采空区面积持续增大,塑性区范围向上发育,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仍然稳定在89.8m,裂采比为17.96;④提出“上下联合放水试验、井下超前探放水、地面水文地质补勘”的探查和“局部顶板强排疏放”相结合的防治水技术措施。通过25210工作面顶板疏放水工程验证结果表明,已经基本解除该区域的水害威胁,说明红柳林煤矿5-2煤层采取“超前探放与局部顶板强排疏放”的防治水技术效果明显。
其他文献
因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上升,采空区问题日益严峻。充填采矿技术因其便捷、高效以及安全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是目前采空区治理的重要手段。该技术主要依靠充填体形成的人工柱体为采区顶板提供支撑,保障采区安全。因此,开展充填体力学特性及强度演化特征研究,有利于了解充填体受力变形至破坏全过程应力应变特征,揭示充填体受力过程中的损伤变化规律,为矿山开采工作及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此次研究结合永乐煤矿充填实例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下,我国西部地区煤炭开采活动又掀起了一波新浪潮,同时也为该地区的矿井建设带来了巨大地挑战。冻结法凿井技术利用冻结孔提供的循环冷源带走岩层中多余的热量,让矿井周围形成坚固的冻结壁,极大地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广泛地应用于矿井建设中。冻结壁温度场的变化是影响该方法的关键因素,而西部地区多为白垩系软弱地层,地质条件复杂,岩石物理性质多变,增加了冻结法施工的难度,因此本文对
沙梁井田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庙哈孤矿区的西北部,煤层埋藏浅、基岩薄,基岩厚度比较薄的区域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后,在局部存在软弱顶板基岩,对矿井巷道掘进和煤层安全回采存在一定影响,井田范围内断层较发育,并且沟道局部区域的2-2煤层、5-2煤层埋深较浅,煤层回采结束后存在沟道溃水危险。本文以沙梁井田为研究区域开展构造复杂程度预测评价、煤层顶板分类分级与分区预测及沟道溃水危险性预测研究,对矿井安全生产具
随着电子科学和电子技术的亟速成长与发展,促使人们对电子设备、储能设施、微电子电容器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要求材料不仅要有优异的介电性能,还要有较好的机械性能,然而传统高介电材料不能同时满足这两点,因此本文将通过表面包覆的方式,在聚合物基体聚偏氟乙烯(PVDF)与导电填料碳纳米管(CNTs)中间引入绝缘层钛酸钡(BT),制备核壳型填料以克服传统的高介电复合材料的弊端
瓦斯灾害是煤矿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随着煤矿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瓦斯浓度预测预警技术对煤矿灾害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煤矿井下大量的瓦斯数据进行瓦斯浓度预测预警,能有效提高瓦斯灾害的预警能力。因此,准确、可靠的瓦斯浓度预测预警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陕西某矿综采面瓦斯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瓦斯浓度预测及预警方法的研究。本文为提高综采面瓦斯浓度预测精度和预警效率,将深度学习中
矿井湿热环境是指矿井表现出温度高、湿度高等特点的特殊矿井热环境,高温高湿作为矿井生产环境中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广泛的存在于深部矿井中,对井下作业矿工的安全和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探索矿井湿热环境下风速对人体生理应激的影响,本文采用生物气候学研究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分别建立24种不同矿井模拟环境,温度设为32℃、36℃、40℃,相对湿度设为70%、90%,风速设置为静风(<0.2m/s)、1m/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近期涉险事故和较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必须大力防范化解冲击安全底线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基于“互联网+安全生产”提高信息化监管实效,对各生产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实现实时风险监测预警提供了基础。煤矿安全生产是矿山安全监管监察的重点领域,如何高效开展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是当前政府监管监察部门关注的重点。在建立的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流
节理岩体是实际工程中常见的一类复杂岩体。由于节理面的存在,岩体的强度及变形特性均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和弱化特征。随着“十四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水利水电等岩土工程建设向更偏远的高寒地区延伸,天然岩体中赋存的孔隙水受冻融循环的作用冻结、融化、迁移,加速了岩体的损伤,对岩土工程建设和运营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困扰。因此,为全面反映岩体结构特性、赋存环境及荷载对岩体损伤和变形破
现代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能量损失大和采光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电致变色技术可以实现节能调光,因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类型的电致变色材料均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稳定性较差。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作为一种类导电聚合物结构的新型骨架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可调、稳定性高等优点,我们以其为活性材料开展在电致变色领域的应用。在本文中,我们以2,6-二氨
抗滑桩因其抗滑能力强、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在边坡加固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然而,抗滑桩边坡的工程质量受到长期外部环境(降雨、温度、风化等)的影响而不断变化,从而出现各种病害,影响工程质量,影响抗滑桩边坡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因此,论文围绕黄土地区抗滑桩边坡长期稳定性这一主题,借助实例调研、室内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进行黄土地区抗滑桩边坡的时间效应分析及其长期稳定性预测。论文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