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二氧化硅(SiO2)和纳米镍(Ni)颗粒是重要的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材料、机械、化工、化妆品、医药卫生等领域,随着接触机会增多,其对人群的潜在危害性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以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为模型,研究无定形纳米SiO2颗粒的肝细胞毒性;以大鼠肺泡Ⅰ型上皮细胞株R3/1为模型,研究金属纳米Ni颗粒的肺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纳米SiO2颗粒可抑制HL-7702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引起细胞G2/M期阻滞、损伤细胞线粒体、增加细胞内ROS;纳米Ni颗粒可增加R3/1细胞膜通透性,诱导细胞蛋白羰基化、增加细胞HO-1蛋白的表达。结论:纳米的细胞毒性可能通过线粒体损伤、氧化损伤等途径实现的。本研究还以大鼠肺泡Ⅰ型上皮细胞株R3/1和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株RLE-6TN为模型,探讨纳米颗粒的大小,化学组成,表面特性等理化特征对颗粒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非金属纳米SiO2颗粒而言,培养液中血清蛋白的调节、颗粒粒径的大小是颗粒产生细胞毒性差异的原因;对于金属镍颗粒而言,表面包覆、表面活性是其产生细胞毒性差异的原因;对于金属和非金属而言,颗粒化学组成以及培养液中溶解的金属离子的存在是其产生细胞毒性差异的原因;从细胞类型角度来说,同种纳米颗粒对不同类型细胞的毒性作用不一样。结论:纳米颗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很复杂,可能受粒径大小、表面活性、表面包覆、化学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于了解不同纳米颗粒的毒性,特别是对肝细胞、肺上皮细胞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探讨纳米的毒性作用及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