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梅童鱼属(Collichthys),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为暖水性短距离洄游种,其肉质细嫩而鲜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栖经济鱼类。本研究利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和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从细胞、形态和分子水平分析棘头梅童鱼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不仅对深入了解我国近海鱼类资源现状,特别是石首鱼科的群体遗传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棘头梅童鱼种质鉴定、资源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数据。1.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核型分析鱼类染色体及其核型研究是鱼类细胞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棘头梅童鱼(C.lucidus)为实验材料,经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其头肾组织,进行低渗、固定,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萨染液染色,观察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核型和特征。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83.3%;核型公式为2n=48t,染色体臂数NF为48,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是(5.694±0.514)3.039±0.161,属于鲈形目原始核型,且符合典型的高位类鱼类核型特征。实验中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次缢痕以及随体等。本研究将为棘头梅童鱼种质鉴定提供基础数据。2.黄海、东海近海七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对2013年采自连云港、大丰、崇明、舟山、宁德、厦门和温州等7个棘头梅童鱼群体共238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3项可量性状以及20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7个地理群体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到的4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3.131%、9.328%、4.249%和3.406%,累积贡献率为70.113%,躯干部最能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理种群;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认为7个棘头梅童鱼地理群体在形态上不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化现象;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对7个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85.3%,判别准确率分别为62.5%96.7%(P1),78.1%90.6%(P2),舟山群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判别准确率较低。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的形态学数据。3.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研究我国近海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结构为了研究我国沿海棘头梅童鱼的种群遗传结构,运用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比较分析了我国连云港(LYG)、大丰(DF)、崇明(CM)、舟山(ZS)、温州(WZ)、宁德(ND)、厦门(XM)棘头梅童鱼7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7个群体共208个样本的D-loop序列中,共检测到83种单倍型,66个变异位点,碱基组成符合AT碱基偏好性特点。7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54±0.00998)0.954±0.0006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830.00708,说明我国沿海棘头梅童鱼遗传多样性较高,根据海洋鱼类遗传多样性划分的分布模式,符合高h低π特点,说明其经历了快速扩张期。群体总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86647(P=0),两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40.039范围内,且明显的分为北方群体(LYG、DF、CM和ZS)和南方群体(WZ、ND和XM)。AMOVA分析显示组间变异百分比为85.97%,符合南北分化特点。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简约网络图等结果均表明,棘头梅童鱼以舟山为界,具有明显的南北地理遗传结构。中性检验(Tajima’s D、Fu’s Fs)和错配分析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可能经历了种群的规模性扩张或定向选择。本研究结果为棘头梅童鱼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