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英国文坛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伊恩·麦克尤恩(1948—)以其细腻生动的笔触、锋锐简明的文风和幽默疏冷的语调,勾绘出当代人内心的焦虑不安和精神困境。他的小说在欲望、信仰、情感与现实的光影交错中,探索人性本质和灵魂依托。《儿童法案》以21世纪躁动不安的社会现状为背景,突出了个体的情感碰撞与信仰抉择,是麦克尤恩写于新世纪之初的又一部优秀作品。小说从女法官菲奥娜的视角切入,以她的婚姻危机为背景,描述了她所主审的案件尤其是亚当输血事件对她的影响。本论文从共情理论出发,以菲奥娜重拾共情能力的经历为主线,探讨现代人在社会情感关系网中的困境及出路。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在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针对《儿童法案》这一作品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视角。此外,基于德国哲学家立普斯和马丁·L·霍夫曼的共情概念,本文引入马克·H·戴维斯的共情结构作为理论基础,为具体的文本论证提供依据。正文部分从三个层面研究了菲奥娜从共情倦怠、到共情觉醒、再到共情重构的过程,探讨共情意识对个体情感构建的重要意义。论文第三部分为结论。第一章以菲奥娜法官的婚姻危机为引,讨论夫妻失和的原因。菲奥娜在长期的共情疲惫状态下无法聚焦他人,顾及丈夫的感受。这一困境的产生与菲奥娜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与工作冲突、中年心理危机以及个人的性格特质紧密关联。第二章聚焦女法官的工作内容和人际关系网,并且指出,与背景多元、经历迥异、身份复杂的案件当事人的接触均以或消极或积极的方式对菲奥娜产生了影响,催生了她共情意识的觉醒。而她的当事人之一——18岁男孩亚当更是让她深深理解了情感纽带的重要意义。凭借诗歌与音乐的共情渲染及其带来的情感和精神共鸣,菲奥娜的共情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章论述了共情能力的重建在心理上和认知层面上对菲奥娜产生的影响。亚当的自杀让她意识到,每个成人都对儿童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法律审判而造成的悲剧促使菲奥娜重新思考法律中冷漠与温情的边界;而亚当的离开与丈夫的宽慰则让她对共情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本论文对小说中菲奥娜共情叙述的研究,以微观情感作为主线,将松散无序的细碎情节聚拢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本论文强调,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通过共情相互吸引、相互扶助、相互依靠,当善意、关爱和温情通过情感表达的方式穿透彼此坚硬冷漠的铠甲抵达对方的心灵时,我们便有希望在世俗枷锁和欲望的缝隙中找到宁静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