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七月,北部的中央政府和南部的苏丹人民自由军结束了长期的内战,苏丹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内战分为两个阶段(1955-1972;1983-2005),造成两百多万人死亡,在内战的第二阶段有四百万人流离失所。有关内战的根源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将内战解释为殖民政策的结果,北苏丹和南苏丹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管理下现代化的北苏丹,信仰伊斯兰和阿拉伯主义;南苏丹与其他国家切断了联系,分为了不同的酋长领地,保留了部落首领代替英国来进行统治(南方政策)。第二种将内战的原因归于宗教和国家认同问题,阿拉伯穆斯林信仰的北苏丹和非阿拉伯基督徒和万物有灵论的南苏丹之间的冲突。拥有伊斯兰和阿拉伯身份的北苏丹在独立后试图将其强加于苏丹国内的其他地区上,对南苏丹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并且在独立后导致了内战的爆发。第三种将冲突解释为有关自然资源的冲突。北苏丹为了北方发展而开发南方资源的政策让南方十分不满。本文的第二章对苏丹内战原因的发展做了一个概述,1956年独立后,内战的原因由殖民政策结果转变为宗教和国家认同的冲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冲突的原因转变为自然资源的冲突,直到2005年签署全面和平协议第二次内战结束。在2011年1月苏丹举行公民投票,超过98%的南苏丹人投票从北苏丹分离出来,至此苏丹分裂。苏丹的分裂离不开美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美国推动了2011年导致苏丹分裂的全面和平协议的签署。美国之所以进行干涉,是因为民族伊斯兰阵线的激进政策威胁到了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和其国家安全。民族伊斯兰阵线是一个极端的伊斯兰运动,于1976年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哈桑建立,哈桑企图伊斯兰化苏丹并且将其作为非洲泛伊斯兰运动的中心。1979年成为政党后,非洲泛伊斯兰运动与所有的政党进行了联盟,并且影响了那之后到1989年前的苏丹政府。民族伊斯兰阵线是在伊朗的伊斯兰政权后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一个通过政治运动来维持其政治权利的政权。民族伊斯兰阵线与国际恐怖主义网络有所联系,这个恐怖主义网络的目标是打击美国在非洲和中东的利益并且企图对美国进行多次打击。本文的第三章研究了民族伊斯兰阵线的极端政策,该政策影响了美国和苏丹的关系,并且导致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美关系的恶化。本文同时也探究了美国在克林顿和布什当政期间对苏丹所采取的政策。本文解释了美国对苏丹的外交政策是如何被福音教会团体所影响的,这些团体以北苏丹对南苏丹的宗教迫害和对南部的基督徒少数派进行奴役为由,游说美国对苏丹进行制裁。第四章简要介绍了美国的福音教会团体,和这些团体如何对美国的外交政策造成影响。本章探究了克林顿针对苏丹的富有侵略性的政策,以及其政策的目的。文章讨论了克林顿总统企图通过孤立苏丹和支持南部叛军的手段来推翻苏丹民族伊斯兰阵线政权的意图。文章也探讨了布什采取的相反的外交政策,和他在2001年重新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因。文章指出克林顿对苏丹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苏丹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摆脱克林顿对苏丹的制裁。尽管福音派团体不断施加压力要求进行调解,保护南方的少数基督徒。由于反恐的需要和苏丹在911事件后为美国提供基地组织信息的合作,布什总统改变了针对苏丹的外交政策。总的来说,本文研究了美国在苏丹和平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和平进程在2011年导致了南苏丹的分离。本文解释了福音派团体如何影响了美国对苏丹的外交政策和2011年南苏丹独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