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林白蜡是木犀科梣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桂林、临桂、灵川等地,为桂北特有树种,生于石山疏林中,并成为森林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对于岩溶森林植被的演替方向和改善岩溶生境条件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岩溶山地桂林白蜡种群的生态学研究仍未见有文献报道,因此,研究其生态学特征,有利于探讨其类型的归属和地带性质,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桂林岩溶森林资源提拱理论依据。本文对桂林岩溶石山桂林白蜡种的生境条件、种群结构、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生态位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组成桂林白蜡群落的维管束植物有52 种,隶属38 科50 属,其中,蕨类植物5 科5 属5 种,裸子植物1 科1 属1 种,被子植物32 科44 属46 种(单子叶植物4 科6 属6 种,双子叶植物28 科38 属40 种)。该群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分为11 个类型,热带区系成分在群落中占明显优势,共22 属,占总属数的47.8%。群落外貌主要由落叶阔叶中高位芽、小叶型、复叶、纸质为主;群落的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较低。
(2)桂林白蜡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8~14m,大部分桂林白蜡个体与其最相邻个体的高度之间的TH 值不大;桂林白蜡种群个体胸径主要集中分布在10 cm 以上,特别是10~20 cm 的大树占很大比例,与生境对高度的影响相一致,大部分桂林白蜡个体与其最相邻个体的胸径之间的TC 差别也不大;桂林白蜡(Fraxinus griffithii )种群冠幅以2~5m 个体数量较多;受密度、个体对空间竞争等的影响,冠幅结构差异较大,但总体上相邻个体间的TCD 值比较有限。中等高度,中等胸径和冠幅的桂林白蜡种群个体在样地中占据一定数量,在自我更新过程中也不断有小径木的更新补充,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这将有利于增加桂林白蜡群落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
(3)桂林白蜡种群主要呈随机分布,但也有极少数的桂林白蜡在相应的尺度下呈集群分布,如样地Q4,桂林白蜡种群在小于2m 的尺度上呈集群分布,主要原因是由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尤其与物种亲代种子的散布习性有关。
(4)桂林白蜡与优势种菜豆树、桂林白蜡和翅荚香槐之间多为正关联,关联性在较大范围尺度下都不显著,两种群对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关联,其关联程度显著或接近显著,说明在桂林白蜡群落中,桂林白蜡与其优势种种间竞争较大,同时,也说明了该群落过渡型的特征。
(5)组成桂林白蜡群落的种群大多数为生态位较宽,且重要值大的树种其生态位宽度也较大,如桂林白蜡。说明该种群在群落处于优势地位,它决定了群落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其它各个种群的生态宽度值也表明了它们在群落的地位与作用。桂林白蜡群落种群之间关系较复杂,对资源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优势种群间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较大,生态位相似比例大多在0.4~0.6。该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表明宽生态位种群在利用相同资源位时因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而发生生态位重叠,其中桂林白蜡与翅荚香槐的重叠值最大,说明两者之间的竞争也最大。因此,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