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超强激光离子加速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39155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啁啾脉冲放大技术(CPA)的实现,新型激光器可以产生从几十飞秒到几个皮秒的激光脉冲,激光功率密度高达1022W/cm2。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会以脉冲形式向外发射高能质子束。尤其是在靶背法线方向以较小锥角发射质子束,具有能谱特性可控、方向准直性高、时间短、源尺寸小、穿透物质能力强等独特的性能。在高能密度物理、等离子体电场和磁场诊断、快点火及医学领域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本论文开展了对超短超强激光与薄膜靶中靶背质子及D离子发射的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靶背法线方向质子束的空间分布、能量分布以及离子加速中靶前和靶后光谱发射。实验是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的SILEX—I超短脉冲激光装置上进行的。在薄膜靶激光质子加速实验中发现激光预脉冲、靶厚度对质子加速有很大的影响。在激光强度3×1018-3×1019 W/cm2条件下,采用前表面厚度为3μm铜、后表面镀4μm厚CH靶,质子的最大能量达到3.15 MeV。而对190 nm厚CH膜靶,质子的最大能量为0.54MeV。初步研究了激光偏振对质子加速的影响,相同激光功率条件下,圆偏振激光加速产生的质子最大能量略低于P偏振打靶。这些结果与靶后鞘层加速机制相一致。另外,还研究了强度为1.0x1019W/cm2的激光与固体薄靶作用产生的光谱发射。对于3μm的镀CD厚铜靶,在激光镜向反射方向观测到二倍频和3/2倍频光谱,且都发生了红移,由红移量推测出等离子体反射面的后退速度约为2.6×108cm/s。而对于200nm厚CH靶,没有观察到镜反方向上的光谱发射,但是沿激光传播方向观察到超连续光谱,光谱波长范围从紫外300nm延伸至红外940nm。利用MULTI-1D程序计算了激光预脉冲与薄膜靶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密度分布,表明实验中的预脉冲对薄膜靶的密度分布有显著影响,从而导致光学光谱的差异。
其他文献
n型晶体硅具有体少子寿命高、无光致衰减等优点,非常适合制作高效低成本太阳电池。为了充分发挥n型晶体硅材料性能上的优势,本文对铝背发射极n型太阳电池结构及其制作工艺进行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是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一类永磁材料。3∶29型化合物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非常优异的磁性能,因此被看做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稀土永磁材料的可能性而受到
稀磁半导体(DMS)是实现自旋电子器件的材料基础。借助这种材料可以实现电子自旋的注入、控制和输运。特别是最近发现的具有室温铁磁性的宽禁带稀磁性氧化物体系,借助这些氧化
ZnO和TiO2纳米薄膜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而且由于其具有优越的光电性能,因此已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光催化、化学传感器及光电探测器等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自从在具有亚波长小孔阵列结构的光学金属薄膜上发现异常透射现象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现象,激起了研究人员对基于光学纳米孔阵列结构的等离子体激元传感领域的研究。然而,等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