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 EV)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扁平疣样、寻常疣样、脂溢性角化病样或花斑癣样皮损,暴光部位的皮损发生皮肤癌的危险显著增加。EV患者对特定亚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易感性明显增高,在EV患者皮损中已检测出多种HPV亚型。目前有研究表明除HPV感染外,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均与EV发病相关。通常认为EV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是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x连锁隐形遗传等多种遗传方式的报道,揭示了其遗传异质性。Ramoz等通过微卫星连锁分析技术研究了多个近亲结婚EV家系,发现了该病的两个易感位点:位于17q25的EVl和位于2p21-p24的EV2,其中位于17号染色体的EVER1及EVER2基因的突变被认为与EV的发病明显相关,约75%的EV患者发现了EVER1或EVER2基因的突变。截止目前共发现EVER1及EVER2基因的12种突变,包括无义突变、单核苷酸缺失、剪切位点突变及外显子缺失,其中7个位于EVER1,5个位于EVER2。目的:对一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家系先证者进行EVER1和EVER2突变相关研究,寻找先证者EVER1及EVER2基因外显子是否存在突变:如果有突变,是否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如果没有突变,分析原因。方法:选取一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家系,采取先证者皮损,提取皮损组织DNA,根据UCSC Genomes提供的EVER1和EVER2基因全部外显子信息,为其共36个外显子分别设计一对引物,PCR扩增全部外显子并进行直接测序,使用UCSC BLAT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寻找突变位点。结果:用36对引物逐一扩增EV家系先证者EVER1和EVER2全部36个外显子序列,均得到预期长短的片段。BLAT分析结果显示:在EVER2的3’UTR区发现一处纯合突变:EVER2cDNA第2568位由胸腺嘧啶(T)突变为鸟嘌呤(G);在EVER1cDNA第616位发现一个SNP位点(rs2748427),EVER2cDNA第144位、196位、2707位发现三个SNP位点(rs383603,rs452483,rs454138)。结论:在EVER2的3’UTR区发现一处纯合突变,考虑并非该例EV致病突变。未在EVER1和EVER2基因编码序列发现基因突变。分析可能原因:①致病突变位点可能位于EVER1和EVER2基因其它有功能的非编码序列;②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另一个易感位点EV2;③该EV患者致病原因可能并非由于EVl及EV2区域基因突变,而是免疫缺陷起到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