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京市学清路行道树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的定量测定与分析为研究手段;以改善道路绿化的有效措施为目标,对16种北京市学清路绿化树种的绿量、固碳释氧以及滞尘能力进行研究,包括植物固碳释氧量以及叶片滞尘量及滞尘胁迫下树种的生理变化,以及对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配置及生态效益等方面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学清路常用绿化树种的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趋势是夏季>春季>秋季。不同树种在同一季节的固碳释氧量不同,同一树种在不同季节的固碳释氧量同样也存在差异。16种绿化树种的单位叶面积释氧量在3.62 g·m-2d-1(银杏)-6.87g·m-2d-1(国槐)之间,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量在13.74g·m-2d-1(旱柳)-27.69 g·m-2d-1(大叶黄杨)。(2)每年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效益是16.39元,释氧效益是11.68元;固碳释氧效益最低的树种是银杏,单位叶面积年固碳效益为8.46元,释氧效益是6.04元。大叶黄杨的土地利用率最高,每年单位土地面积固碳效益是103.28元,释氧效益是73.6元;固碳释氧效益最低的树种是旱柳,单位叶面积年固碳效益为33.13元,释氧效益为23.59元。(3)16种树种的滞尘量随着时间的积累,滞尘量不断增加。树种每一周的滞尘量不是线性增加,而是增幅减小,滞尘达到饱和,滞尘量便不再增加或增加幅度较小,直到下次大雨过后植物叶片再重新滞尘。(4)植物的滞尘量都呈现出道路大于校园的规律,树种之间存在滞尘差异,在道路绿地系统中,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三周滞尘总量高达27.33g/m-2,滞尘能力最小的是加杨,滞尘总量是9.74 g/m-2;但是滞尘效果最好的是构树,平均每周单株滞尘量可达570.31g,一年滞尘量高达17.11kg;滞尘效果相对较差的是紫叶李,平均每周单株滞尘量是26.01g,年滞尘量仅为0.37kg。乔木树种中,滞尘效果最好的是白腊,年滞尘量是10.73kg,效果较差的是旱柳3.76kg。(5)16种道路绿化植物的光合特征参数表现为道路大于校园的规律,滞尘量和净光合速率损失量的相关性达0.8287,和蒸腾速率损失量的相关性达0.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