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的旁分泌效应对梗死脑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及活血化瘀方药干预作用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524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活血化瘀方药对脑梗死后大鼠脑内BDNF、PLGF、Ang-1、HIF-1α、CD105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梗死后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变化,来探讨活血化瘀方药对脑梗死大鼠模型血管再生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用清洁级健康 SD 大鼠,将术后存活 24h 以上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血塞通胶囊低剂量组、血塞通胶囊中剂量组、血塞通胶囊高剂量组。分组后立即灌胃给药,正常组不灌胃,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血塞通胶囊组给予血塞通胶囊灌胃,每天一次。各组再随机按术后3d、7d、15d时间点分为亚组,对以上五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梗死周围区脑组织BDNF、PLGF、Ang-1、HIF-1α、CD105蛋白的表达及血塞通胶囊干预后其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1 与模型组相比,3 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 CD105 升高较快(P<0.05);7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CD105升高明显,达到高峰;15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CD105表达仍升高。3天、7天、15天时间点低剂量组均无明显差别(P>0.05)。   2 与模型组相比,3 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 BDNF、Ang-1 升高较缓慢(P<0.05);7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BDNF、Ang-1升高较明显;15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BDNF、Ang-1表达明显升高,达到高峰。3天、7天、15天时间点低剂量组均无明显差别(P>0.05)。   3与模型组相比,3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PLGF、HIF-1α表达明显升高,达到高峰(P<0.05);7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PLGF、HIF-1α表达升高较快;15 天时间点血塞通胶囊高、中剂量组脑内 PLGF、HIF-1α表达升高较缓慢。3天、7天、15天时间点低剂量组均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活血化瘀方药通过干预BMSCs旁分泌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显著增加大鼠脑内BDNF、PLGF、Ang-1、HIF-1α、CD105蛋白的表达,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缺血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
其他文献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影响着后代诗人的创作。陶渊明的诗歌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它的风格、语言、意境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平淡自然与豪放爽朗  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主要体现在田园诗。陶渊明归隐以后,长期生活在民风淳厚的农村,所见的都是村落、山脉、溪水、飞鸟等一些自然景物,结交的人都是生活在社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是共同的‘参与者’、‘学习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是后喻时代当好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后喻时代,教师的信息量和信息提前量少与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先进和信息超前构成了一对矛盾。  一、后喻时代及其对教育的影
期刊
  目的:通过观察血压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活血柔肝方对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在“有关资料”栏里,有对香菱诗第三稿的注释。我对这个“注释”作认真分析,觉得这个“注释”对诗的个别词语、诗的主题解释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我针对这个“注释”谈谈自己对香菱诗第三稿的理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影”和“魄”  “注释”对“影自娟娟魄自寒”一句解释为:它的外貌是那样的娟秀,背面却是那样的凄清。影,这
摘 要: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在二十三岁时创作并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便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解读此部小说,包括它的多重主题、宗教色彩、创作技巧、社会意义等。对这部作品的女性主义研究也非常盛行。批评方法的多样性与切入角度的多元化凸显了小说自身的包容性。然而,大多数评论家意在强调对作品的内容的探讨而忽略了研究帮助表达作品意义的形式,
摘 要: 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将汉英语言中的几种颜色词汇进行比较,分析其在特定的语言中所附带的不同文化寓意。  关键词: 汉英语言 颜色词 文化内涵差异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象,文化是语言的本质,任何语言的释义都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关于颜色的词汇,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既是人类情绪和感受的体现,又承载着深刻的文化信息。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汉语和英语都是色彩词汇很丰富的
摘 要: 形容词在日汉语言的表达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语的形容词概念在日语中对应为日语的形容词和形容动词。日语的形容(动)词又可以分为属性形容(动)词和感情形容(动)词,其中感情形容(动)词在使用时受到人称的限制。与日语相反的是,汉语中的部分属性形容词也有类似对人称使用的限制功能。本文选取两种语言的部分形容词或形容动词,从词汇的主客观性的角度分析其对句中人称的限制作用,并将两者的差异进行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