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狮科技债务危机成因及治理探讨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企业债务危机现象不断涌现,自2015年起就爆发过两轮大规模的企业债务危机现象。第一轮爆发在2015—2016年,企业债务危机主要集中在强周期性行业,以钢铁煤炭企业为代表,第二轮出现在2018—2019年,深陷债务危机的主体大多为民营企业,不再局限为某一行业。通常资金密集型企业会采取多种融资方式以支持持续运营和增长,其中债务融资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然而许多企业没有控制其债务融资的比例,同时又缺失管理债务风险的能力,这会导致过度负债和失衡的资本结构,长此以往,企业不断积累债务风险,最终陷入债务危机,甚至因此而退市、破产。债务危机的发生不仅会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也会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甚至还会破坏行业稳定性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因此,如何解析债务危机背后的成因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一直比较关注的研究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聚焦宏观层面对债务危机进行分析,而较少从微观层面深入剖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公司债务危机的产生过程,探究其形成原因及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治理建议,为如何防范和化解实体经济债务危机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以猛狮科技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首先是对公司基本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描述,猛狮科技早期业务为铅电池业务,在2015年公司加速战略转型和新业务布局,明确了以高端电池为基础,新能源车辆和清洁电力产业链协同发展,进而形成三大业务板块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自从公司战略转型后,形式上公司营业收入在不断攀升,但是实际上营业利润在不断压缩,直至2018年公司亏损额达28.69亿元。其次是对公司债务危机的产生过程进行客观描述,从公司2015年调整战略至2018年爆发债务危机,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最后,在重点章节“猛狮科技债务危机成因、传导机制及经济后果”的分析中,借助外部政策性文件、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公司官网及公司年度报告等数据,揭示出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的外部成因和公司战略及债务融资结构的内部成因,以及阐述了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的传导机制。对于企业债务危机的经济后果,本文分别从市值后果、财务后果以及价值后果三个层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企业债务危机不容忽视,一旦发生后,既要有短期化解债务危机的措施,也要采取有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期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猛狮科技激进扩张的发展战略是公司爆发债务危机的重要诱因,战略激进通过负向影响投资效率增大了公司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2)公司长期依赖债务融资支持扩张战略,以及公司“短贷长投”的资金运作模式加剧了债务危机的产生。(3)猛狮科技弱化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是导致债务危机的根本性原因。一方面,弱化的公司治理机制会通过影响公司的投融资决策而加剧公司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使得公司容易产生合规问题、促进了盲目扩张的行为以及降低了风险管理能力。叠加去杠杆和强监管的外部环境,公司的债务危机一触即发。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启示:一是公司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目标;二是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以及加强公司债务风险分析和预测;三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一方面填补了对公司微观层面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直接导致公司债务危机的成因,也阐述了公司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为公司管理者防范和化解债务危机提供实践指导,以及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其他文献
"真实性"是叙述者的不懈追求。虚构的小说如何才能显得更真实?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从人物行为的抒写,叙述节奏的把握,细节的逻辑照应三个方面,阐明小说真实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正>【教材简介】《植树的牧羊人》原题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文本由两个部分构成,先叙述后评价。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二十段,是全文的主体,讲述者“我”回忆了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经历,叙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地高原种树的故事。第二部分是最后一段,作者高度评价牧羊人的功业如同“上天”,体现了人的力量。作者让·乔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以他的坚持与执着种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树林。作者也试图告诉
期刊
网络的大海汹涌澎湃,与互联网时代无缝衔接的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即“网生代”)作为奔涌的后浪,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节节攀升。为了在市场的洪流中“拿捏”住Z世代消费者,企业必须深刻探究他们消费需求的特征。通过对Z世代消费者需求的分析,总结Z世代消费需求的特点,并在进一步分析Z世代消费需求与企业营销策略制定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提出建议。
<正>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者是学生,那么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们应当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因材施教,减少知识的单向传输,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增强授课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动起来,活跃起来。本文主要是以《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教学来探索实践“以生为本,悦动课堂”这一教学理念。
期刊
<正>【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节选自绘本故事《植树的男人》。部编本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单元课文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初步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珍爱生命。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坚持种树的故事。
期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以角色体验、问题探究、微项目等活动为载体的沉浸式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得道德成长。教师应精选真实环境,借助项目支架、戏剧表演等形式,虚拟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个性成长,由此增强课程的德育效果。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揭示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人生。《围城》所围困的,不单单是方鸿渐,而是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面对爱情时屡遭挫折,在构筑家庭时节节失利,在面对事业时四处碰壁。这类“被围困”的知识分子,其内心充满焦虑、压抑,但又无力抗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带动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不同群体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Z世代群体作为在互联网下成长的群体,消费实力与消费意愿较高,从而在推动消费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在消费过程中,他们更注重消费体验而非拥有权,更加渴望得到文化认同,有着自己的兴趣圈层。本文通过对Z世代群体消费特征、消费需求及消费偏好的分析,探究Z世代群体的消费特征对经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堂延展至社会生活的全新教学理念,沉浸式教学将课堂“沉浸”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沉浸”于教学过程,成为践行“大思政课”观念的有效形式。它具有教学过程的在场性、学习体验的具身性、教学要素的交互性、学习感受的愉悦性等特征。当前,从教学要素的角度出发,应从议题选择、场景营造、话题引导、意见反馈等方面推进沉浸式教学的建构。
沉浸式教学是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整合和拓展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发展、让教学的主客体关系从二元对立走向交往主体。高校思政课沉浸式教学需要树立起沉浸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创设沉浸式教学场域、建立健全沉浸式教学评价标准,从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对挑战提供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