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阈下的嫦娥意象分析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g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嫦娥作为中国月亮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一直得到史学界和文学界的双重关注。先秦两汉的古籍,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嫦娥奔月故事的最初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嫦娥奔月神话的内容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嫦娥的故事也开始走出神话,受到文人墨客们的观照。在这些作品中,嫦娥意象的运用没有一定之则,皆出于作者个人的感情,因此可以通过对文本中嫦娥意象的分析,发现作者在处理这一意象时的心理动因和不同态度。  本文以嫦娥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情况为论述重点,从性别角度对古典诗词、传统小说、现当代小说中的嫦娥形象做深入分析。在古典诗词部分,着重考察作者将嫦娥处理为审美、同情怜悯的对象、月亮意象和科举夺魁意象的转义等不同类别所体现出的用意和其中所蕴含的性别视角。在小说(包含剧本)部分,根据年代将文本分成明清小说、现代小说(剧本)和当代小说三块:明清小说中的嫦娥形象较之前代融入了更多的性别意识;现代小说(剧本)中的嫦娥意象较之传统小说,带有了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因为时代因素对于性别因素的抑制或者张扬作用而呈现出各异的样态。在当代部分,针对男女作家的同题材作品,分析其中采取的性别视角的异同,并且结合原型理论,分析嫦娥意象被女性作家作为文化原型来演绎的原因。嫦娥意象在文本中反复出现,带给人们不同审美感受的同时,也对作者、读者和评论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的解读这一历久弥新的人物形象,性别角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其他文献
通过对新疆教育学院教务信息管理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院在教务信息管理方面的特点,推出了以B/S为体系结构,SQL Sverver 2003为数据库,ASP.NET为软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起源期的神话、史诗、传说皆以口耳相传。中国的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依曲而唱,宋元话本是“说话”的文字脚本,即使明清的四大名著,其中三
《人民文学》创刊初期的办刊方向和编辑方针预示着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模式的建立,而中国文协的“创作计划”显示了其具体的操作规范。由于政治对作品的强力渗透,创刊初期的
民间手艺是民间手工技艺的简称。是用传统手工、传统材料,制造传统作品的所有技艺的总称,从美学角度看,也是一种民间艺术。过去的民间手工技艺研究大多是站在艺术学的立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