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究宁悸颗粒对气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从“阴火”论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丰富中医理论的内涵。研究方法本研究依托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专题项目,采用随机(随机序列生成及随机方案隐藏)、平行对照及盲法(评价盲及统计盲)设计进行临床研究。将60例受试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保留其他基础疾病的常规西药治疗,并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mg/次,每天2次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宁悸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等剂量安慰剂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治疗期为4周。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观察指标为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一症状积分前后变化、心律失常疗效评定、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变化、QT间期离散度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研究结果1.中医症状总积分:经4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水平下降,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单一症状积分:经4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心悸、燥热、自汗盗汗、气短乏力、神疲,口舌干燥,心烦失眠方面单一症状积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律失常疗效评定:经4周治疗后,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加重0例,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1例,显效率50%,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加重0例,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1例,显效率23.3%,总有效率66.7%。4.心率变异性指标:经4周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SDNN、SDANN、SDNNidx、rMSSD水平均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升高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Q-T间期离散度指标: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QTd和QTc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指标:4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治疗组出现1例腹泻恶心轻度胃肠道反应症状,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心悸症状,均在数天后自行缓解。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治疗组在改善气虚火旺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心悸发作的频率、时间以及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指标上两组效应相当,提示治疗组相对安全。治疗组能够增加心率变异指标、降低Q-T间期离散度,提示中药可能通过影响心率变异性、Q-T间期离散度而影响到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转归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