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发光材料具有种类繁多、色彩丰富、色纯度高、可调性好等特点,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及光学传感器等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自发光、亮度高、视角宽、对比度高、超薄、能耗低、响应速度快,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平板显示器的需求。卟啉是饱和的红色发光材料,色纯度高,近年来在电致发光领域倍受人们的瞩目。本论文在充分调研卟啉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多种以卟啉为母体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并初步研究了它们的性质,为红色发光材料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上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总结了大量有关卟啉的文献,简要地描述了卟啉的结构特征,较详细地综述了卟啉在有机发光材料中的应用,着重地阐述了卟啉作为红光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想。(2)通过Adler缩合、Vilsmeier甲酰化、Williamson取代反应、Wittig反应合成了基于多枝咔唑的卟啉衍生物G1、G2和G3。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TOF)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的紫外、荧光、热稳定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吸收峰在420nm左右,且随着枝数的增加,吸收强度呈现1:2:3的关系;发射峰在660nm,属于饱和的红光材料,而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这些化合物具有制备红光电致发光器件的潜能。根据紫外吸收尾带和氧化起始电位得到了HOMO和LUMO能级值,为制备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参考。(3)利用水相和无溶剂的Aldol缩合、Michael加成反应等反应合成了环金属化配体,再通过Knoevenagel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光功能的卟啉类化合物Y1、Y2、Y3、Y4、Y5、Y6、Y7、Y8和Y9。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电喷雾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的研究了它们的线性光学性质,它们的紫外吸收位于350-700nm之间,最大吸收峰在410nm左右,吸收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它们的发射峰在650nm左右,属于饱和的红光材料。结合电化学测试,得到了它们的HOMO和LUMO能级值。同时还对它们进行了热重分析,热分解温度高达200℃,热稳定性良好。这些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制备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实验依据。(4)以对苯二乙腈为原料,通过Knoevenagel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聚集态荧光增强效应(AIEE)的化合物,采用核磁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表征。对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探索,为类似的合成工作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