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旋律之美——从《海浪》、《到灯塔去》管窥伍尔夫小说的绘画性与音乐性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7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伊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剧以及危机的此起彼伏,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席卷整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取得了这次运动的胜利,雄踞文坛。现代主义文学由诸多现代性鲜明的派别组成,其中最为代表的莫过于“意识流小说”。本文着重将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研讨对象,着力对其现代小说的独创性进行分析。 生活于书香门第的伍尔夫年幼时博览群书,青年时又积极活动于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些宝贵的经历让她显示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才能和创作特色。伍尔夫擅于将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特征糅杂于小说创作之中,力图将小说叙述的更加诗化、更加利于展现小说的主旨内涵,这些特殊手法的运用无疑可以凸显意识流小说的特质——强调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 本文从文本出发,结合相应的音乐和绘画理论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力图将伍尔夫对意识流小说形式的创新进行一定的梳理。《到灯塔去》和《海浪》无疑是伍尔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两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不遗余力的将音乐理论中的“赋格”曲式、主导旋律以及奏鸣曲结构大量运用到小说的结构安排上,同时在小说的语言文字中还渗透着印象派绘画对她的影响——对于色彩鲜明、光影变幻的灵活运用。伍尔夫正是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综合,使得她未来小说的理论得到更好的实践,也让读者领会到小说和其他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加回味无穷。
其他文献
元代汉语是近代汉语官话发展成型的重要阶段。目前元代汉语语音研究已较为深入,但仍有许多问题需继续探讨。本文从汉语共同语演变的历史脉络出发,在书面文献音系“存雅求正”观
“先锋文学”在80年代中后期意识形态趋于分离和弱化的时期登上历史舞台,文本中超量的语言表达和过分的形式主义策略,将当代中国文学渴望已久的艺术创新突然推到了一个奇特的高
【摘要】卫天霖是中国油画的先驱,因油画静物成就最高而受学界关注,而自画像却较少有人问津,其中1971年的自画像《述怀》堪称佳作,笔者将从作品的背景、内容、形式三方面分析和阐释图像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卫天霖;自画像;述怀  卫天霖(1898—1977)是公认的20世纪优秀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学界一致认为其静物画成就最高,斑斓朴厚,绚美无华,兼收并蓄,自成一派。但其自画像也毫不逊色,却较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