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后,很多学者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视角转为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视翻译为具体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其中以色列翻译研究家图里清晰地以图表方式列出霍姆斯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框架,由此进一步拓宽了翻译学研究的范围。为了更好地开展描述性翻译研究,图里在翻译实践和观察中总结出翻译规范理论,它包括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图里翻译规范的提出,为后来的学者从事翻译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框架。本文正是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细致比较了《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在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衡量下的各自特点。三个英译本以初始规范看来都是“可接受”的译作,而由于预备规范中它们受不同翻译政策的影响,在操作规范中自然呈现出不同的翻译处理方式。论文依照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框架,细致分析了三译本各自特点的形成原因,解读了各译本背后所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对于同一部原作,不同国别的译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不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必定会创造出不同的翻译作品。通过对《骆驼祥子》三部英译本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文章呼吁后来的翻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在关心文本语言因素的同时,也要重视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