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聚集、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三个主要变量。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几乎都曾在在特定的时期通过牺牲一定的环境质量形成工业聚集,之后在财富效应基础上通过加大环境规制强度进行污染治理,进而形成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现有大量研究分析了工业聚集、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三个变量之间"两两"作用关系,但都没有将其置于统一分析框架之内,给出"先发展,后治理"工业发展模式下三个变量间互作用关系的理论逻辑和实证检验。文章构建了"先发展,后治理"工业发展模式下工业聚集、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作用关系的理论逻辑,在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基于2004年—2013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具体考察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用以检验中国工业经济是否采取了"先发展,后治理"发展模式,并对实际治理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工业在总体上确实正在经历"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并且,由于目前中国工业聚集带来的环境规制效应小于环境污染效应,其治理减排效果仍未充分体现。通过分区讨论发现,中国东部地区开始逐步摆脱"先发展"的工业发展模式,其"后治理"的实施效果也逐渐明显;但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先发展,后治理"的进程中,其实际环境治理效果也没有显现,而这一点在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文章的创新点主要在于:(1)统一分析框架下,研究工业聚集、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给出了"先发展,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理论逻辑;(3)在考虑变量内生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验数据对"先发展,后治理"发展模式进行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