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RXRα对近视形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巩膜RXRα可能通过调控胶原的合成,从而参与近视的形成;为了深入探讨RXRα对近视形成的调控机制,本实验将采用巩膜RXRα特异性敲减的小鼠以及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共同验证RXRα对Ⅰ型胶原合成的调控作用,进而阐明巩膜RXRα参与近视形成的机制.
  方法:
  1)体内实验:通过在RXRαfl/fl小鼠Tenons囊下,注射包装Cre重组酶过表达载体的AAV8(AAV8-Cre)病毒,根据Cre-LoxP原理,获得特异性敲减巩膜RXRα的小鼠模型,采用实验室自行搭建的EIR、OCT设备,每隔两周检测屈光、眼轴等生物学参数,研究敲减巩膜RXRα对小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并利用RT-PCR、Westernblot等实验技术,检测巩膜RXRα、Ⅰ型胶原、α-SMA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2)体外实验:以原代分离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RXRα激动剂激活或siRNA干扰技术抑制RXRα的功能后,利用RT-PCR、Westernblot等实验技术,检测RXRα、Ⅰ型胶原、α-SMA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明确RXRα对Ⅰ型胶原合成的调控作用.
  结果:
  1)RXRαfl/fl小鼠Tenons囊下注射AAV8-Cre病毒4周后,注射眼相较于对侧眼以及注射AAV8-Control病毒眼,巩膜RXRα表达明显下调,敲减效率约为57.1%;巩膜RXRα特异性敲减后,胶原和α-SM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与胶原合成相关的基因:TGF-β1表达上调,TGF-β2表达下调;与胶原降解相关的基因:PA表达下调,PAI-1无明显变化;小鼠屈光向近视方向偏移,但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等眼球生物学参数无明显变化;
  2)RXRα的激动剂可上调胶原mRNA水平的表达,与胶原合成相关的基因:TGF-β2表达上调;与胶原降解相关的基因:PA表达上调;siRNA干扰人巩膜成纤维细胞RXRα后,胶原的表达量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上调,与胶原合成相关的基因:TGF-β1、TGF-β2表达均上调;与胶原降解相关的基因:PAI-1表达上调,PA表达下调,MMP-2、MMP-14无明显变化.
  结论:
  1)特异性敲减巩膜RXRα,小鼠屈光向近视方向偏移,说明巩膜RXRα参与近视形成;
  2)在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中,RXRα表达的变化可引起胶原以及其合成与降解相关的基因发生改变,说明RXRα可通过调控胶原的合成与降解从而改变胶原的表达量.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随访正常人群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后角膜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和眼表环境的客观、主观检查结果,探究角膜树突状细胞所反映的眼表炎症的发生发展与眼表环境所代表的眼表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受试者24例24眼,予以双眼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要求每周配戴5日或以上、每日配戴8小时或以上,取右眼为试验对象。随访计划:戴镜前、戴镜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总计5次
目的:  评估利用基于扫频OCT技术(SS-OCT)的光学生物测量仪OA-2000测量圆锥角膜的生物结构参数精确性,即重复性和再现性。与此同时,将OA-2000测量圆锥角膜的生物参数值与光学部分相干(PCI)生物测量仪IOLMaster500所测生物参数值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两种不同原理的仪器OA-2000和IOLMaster500测量圆锥角膜生物参数的一致性。  方法:  该前瞻性研究选取在温州
学位
期刊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50-80岁的睑板腺功能异常患者白内障术后睑板腺的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50-80岁的93名睑板腺功能异常的患者的131只眼。对纳入研究的每一位患者都由同一位医师详细询问基本信息,并对患者进行SPEED(theStandardPatientEvaluationofEyeDryne
目的  背景近视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在亚洲,角膜塑形术作为能有效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因其显著的优越性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大范围应用,尤其在亚洲使用率最高。临床工作中,从角膜地形图发现,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K镜)后视轴位置发生改变,即kappa角发生了改变;追踪角膜塑形术塑形原理,压平中央角膜,改变中央角膜形态;因此角膜塑形术后kappa角是否真的发生改变呢?我们知道,kappa
学位
目的:1、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分析CSC患者的年龄、基线视力、治疗情况和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眼底蓝光自发荧光(bluelightfundusautofluorescence,B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
目的:通过在角膜曲率最大径线做角膜缘隧道行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P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伴散光,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LASIK术后视觉效果进行比较,评价其术后的视觉质量,以期为高度近视的矫正提供另一选择。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高度近视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0例(53眼)。A组:接受虹膜固定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共15例(26)眼。B组:
研究目的:  视网膜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出现已被证明与眼睛中活性氧(ROS)的产生有关,而氧化铈纳米粒子已经被证明可以作为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1],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地研究氧化铈纳米颗粒作为药物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将已合成的3种不同大小(3-5nm、20nm、100nm)的氧化铈纳米颗粒(CeNPs)作为药物,分别以2种不同浓度(42.5μg/mL、170μg/mL)对SD大鼠行
目的比较4种类型(虹膜夹型、房角支撑型、可植入胶原镜、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屈光晶状体)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hakicintraocularlens,PIOL)植入术的远期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通过电子病历及文本资料收集2005年6月~2013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主觉验光随访时间大于3月,眼压随访时间大于2月的患者资料,排除年龄小于18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