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播美学是近几年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门新型学科,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美学密不可分的产物。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步入到后工业时期,新媒体的出现让“机械复制时代”进一步延伸至“数位复制”,美学元素成为区分创新与非创新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这里所指的美学与传播、传播学的融合不仅仅是其中光、色彩、声音等美学元素的渗透,也包含传统美学所涉及到的美学批判、美学逻辑以及美学本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正常发展并没有失去联系,只有以这种深层的美学底蕴做基础,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至于在资讯、媒体过剩的时代缺失了思考的方向和途径而仅仅停留在技术复制层面。论文从论证传播美学学科存在可能性入手,通过对传播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传播美学史、传播美学方法论研究和传播美学实践四方面来逐一列举相关文献及出现的不足之处,以此提出学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学科体系建构中应借鉴的方向,并对学科定位做了相应的归纳和推理。本文在论述上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参考已有文献基础上,通过传播学、美学的相关理论提炼出传播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即研究传播审美活动基本形态及意义价值的学科。结合美学理论基础讨论即本质论问题的分析和传播学传播过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传播美”是传播美学的逻辑起点,又尝试性地将内容体系划分为“本质论”、“过程论”、“价值论”等三个部分。其中,本质论揭示出了传播美学的本质,传播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为过程论和价值论做论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价值论是对过程论的进一步深化和补充,从人类内心活动揭示传播美学的实质价值。论文学科理论的探索和建设是由一定方法论做基础,文章的最后总结了学科构建所适用的方法论基础以及传播美学建设所涉及的方法,即从总体到具体,从逻辑与历史结合的方法到文本案例分析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