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病例分析,探讨简化肱骨远端简单骨折的治疗方式,分析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内侧克氏针技术治疗肱骨远端简单骨折的临床疗效和生物力学方面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治疗的47例肱骨远端简单骨折,按照A0分型:肱骨髁上骨折23例,肱骨髁间骨折C1型24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18岁~53岁,(平均36.5岁)。双钢板内固定技术(简称双钢板组)治疗22例,外侧锁定钢板内侧克氏针技术(简称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治疗25例。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肱骨远端的骨膜剥离范围,骨折的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可调式支具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术后早期肘关节个性化功能锻炼。生物力学研究:成人尸体肱骨标本6例,左侧3例,右侧3例。去除肱骨周围软组织,制成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模型。①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锁定钢板内侧克氏针固定模型,②肱骨髁上骨折双钢板固定模型,③肱骨髁间骨折外侧锁定钢板内侧克氏针固定模型(C1型),④肱骨髁间骨折双钢板固定模型(C1型)。实验机器为岛津(AGS-X10KN)生物力学电子万能试验机。将上述标本分别坚强固定于自制的标本固定板上,每一个标本先进行模拟肱骨远端伸直位压缩载荷测试,再进行模拟肱骨远端屈曲位压缩载荷测试。分别测定各个标本的模拟载荷行程中的载荷力学参数,并记录相关的行程图。结果临床研究:所有病例均随访12月以上,骨折均在12~18周内愈合。手术时间,双钢板组139.09±17.63分钟,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112.60±13.70分钟,t=4.619,p=0.001,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双钢板组。术中骨膜剥离的范围:双钢板组手术中骨膜剥离的面积为32.90±2.24cm2,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为28.48±2.19cm2, t=3.434, p=0.001,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双钢板组的骨膜剥离面积多于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骨折愈合时间:双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16.27±2.58周,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骨折愈合时间13.16±1.10周,t=5.241,P=0.001,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双钢板组。肘关节功能(Cassebaum评分),双钢板组优14例,良7例。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优16例,良7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双钢板组术后2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激惹表现,后自行恢复。生物力学研究:在肱骨髁上骨折的两种固定方式中,模拟伸直位压缩行程中,双钢板组的固定强度均值为327.47±14.80,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的均值303.80±11.60N,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模拟屈曲位压缩行程中,双钢板固定的强度均值为311.56±18.92N,而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的均值为277.23±17.45N,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在肱骨髁间骨折(C1型)的两种固定方式中,在模拟伸直位压缩行程中,双钢板组的固定强度均值为267.18±15.22N,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的固定强度均值为241.51±12.08,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在屈曲位压缩行程中,双钢板固定的强度均值为213.19±10.34N,而外侧钢板内侧克氏针组的均值为182.42±14.04N,p<0.0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应用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内侧克氏针技术治疗肱骨远端简单骨折,结合恰当的个性化术后功能锻炼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较双钢板固定技术相比,外侧锁定钢板内侧克氏针组,手术时间较短,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无明显差距,费用更低。肱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外侧锁定钢板内侧克氏针固定技术与双钢板固定技术相比较,远侧骨折端的内固定物的固定强度,在模拟髁上骨折伸直位压缩行程试验中,无明显差异。在肱骨髁上骨折屈曲位和髁间骨折压缩行程中,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其强度均数差值不足15%,通过有效的外固定辅助,也可以取得良好的冶疗效果,本试验为此类骨折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