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蚊种调查与白纹伊蚊种群构建及其生物学特征和毒理学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865739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位论文从2008年4月-2008年11月对厦门吸血双翅目(蚊业科)的蚊种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共发现6种蚊虫,分属于2族,3属,4亚属。蚊种鉴定为:致倦库蚊(Culex fatigans Wiedemann,1828)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拟态库蚊(Culex mimeticus Noé,1899)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Skuse,1894)乳点伊蚊(Aedes macfarlanei,1914)中华按蚊(Anopheles(A.)hycanus var.sinensis)实验室内对厦门白纹伊蚊进行了种群的建立,探索出实验室内蚊虫饲养的良好条件,现已繁殖了6代。对生活史中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了生物学特征的观察,并对虫卵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实验室饲养的厦门白纹伊蚊孵化率较高,而且较稳定;幼虫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8.2%;蛹化率达到90%以上;羽化率97.2%以上;雄蚊可存活14-38天,雌蚊可达20-62天。对白纹伊蚊产卵习性的试验发现其产卵喜欢在粗糙的产卵介质表面、喜欢在容器背景较暗的容器中产卵。最后,我们分别用铜Cu、汞Hg、三甲基锡Sn(CH33对白纹伊蚊的第2、4期幼虫和卵进行急性毒理试验,计算其24h-LC50。Cu2+对白纹伊蚊第2期幼虫的24h-LC50为175.67 mg·L-1,对第4期幼虫的24h-LC50为282.42 mg·L-1。Ug+对白纹伊蚊第2期幼虫的24h-LC50为10.47 mg·L-1,对第4期幼虫的24h-LC50为18.64 mg·L-1。Sn(CH33对白纹伊蚊第2期幼虫的24h-LC50为2.19 mg·L-1,对第4期幼虫的24h-LC50为2.92 mg·L-1。Cu2+、Hg+、Sn(CH33对白纹伊蚊虫卵孵化率存在一定的影响,都低于对照组,但足彼此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白纹伊蚊幼虫对于Cu2+、Hg+、Sn(CH33的耐受性从大到小为Cu2+、Hg+、Sn(CH33。不同龄期的幼虫对于同一种毒液的24h-LC50存在差异,对于毒液的耐受力也不同。
其他文献
构建、表达并纯化了HBcAg与HBsAg前S1表位肽融合蛋白BTcs1,为开发新型HBV治疗和预防性疫苗提供实验依据.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了HBcAg与HBsAg前S1表位肽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质粒
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含义及必要性档案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对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
锥齿轮热处理后,配合孔常常需要磨削加工,孔与齿轮节圆的同心度直接影响齿轮的传动平稳性及噪声。磨孔时采用节圆定位的方式既可以消除切齿时的定位误差,又能较好地保证孔对
根据新测构造地质剖面资料,指出印支运动导致地台盖层和右江盆地构造层全面褶皱的主张是一大误解。印支运动的褶皱作用十分轻微,向北西减弱,至滇东南—黔南消失。地台盖层和上覆
氢醌(hydroquinone,HQ)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同时氢醌也是苯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国内外有关HQ毒性的研究包括遗传毒性、血液毒性、肾毒性、
为了研究乙烯利是否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损害作用,本试验以雌性昆明种小鼠(清洁级)为实验动物,以不同剂量的乙烯利(68、134、268 mg/kg·bw)为受试物,经连续染毒28 d后,进行
Inventor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三维CAD软件,它具有强大的产品造型和装配功能,同时,通过装配约束进行运动模拟,使设计人员能够很直观地看到设备的运动情况,给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方便。但是,通过装配约束所能实现的都是机构的刚体运动,而不能模拟物体的变形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观看一些物体的变形情况(如轧制过程中钢坯的变形、挤压成形等)。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途径,下面通过一个轧制过程
<正>西咸新区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深耕厚植创新文化,启动了国内唯一以引领现代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大西安健康生活创业创新大赛》,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等大西安地区
期刊
共青团属于重要的青年组织。为了加强青年队伍建设,应适应共青团改革新形势的要求,遵循一定的理念,优化共青团体系,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对共青团思想系统的重视;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