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股腘动脉是最常受累的下肢动脉节段。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和血管介入器材的飞速发展,ASO的介入治疗适用范围及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属于TASC II C、D型病变的长段闭塞型股腘动脉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介入治疗。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介入治疗的长段闭塞型下肢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成功率、通畅率和并发症等,以期总结其临床疗效。资料和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0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介入科收治的29例(32患肢)长段闭塞型股腘动脉患者,其中C型17患肢,D型15患肢,主要表现为皮温降低(23患肢),肢体无力(12患肢),间歇性跛行(19患肢),静息痛(14患肢),溃疡形成(6患肢)等。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根据术前相关影像学资料来选择动脉入路。通过导管配合导丝越过闭塞段并经造影证实为真腔后,根据病变部位血管情况使用不同直径和长度的球囊,对闭塞段由远端向近端进行扩张。若球囊扩张后内膜撕裂夹层形成严重影响血流或遗留狭窄大于30%时,置入支架。结果:治疗成功率100%(32/32),单纯球囊成形治疗(9患肢);球囊+支架成形治疗(23患肢)。病变长度16-36cm(平均21.25cm)。术前造影显示均有股深动脉和股腘动脉远端形成的大量侧支。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即刻得到改善,病变段远端动脉恢复搏动,动脉缺血的临床表现消失或明显改善:其中皮温升高(23患肢),肢体肌力改善(11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19患肢),静息痛消失(14患肢),溃疡缩小(4患肢)溃疡愈合(2患肢)。足部动脉ABI,术前为0.18±0.12,术后3天为0.69±0.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术中出现动脉穿孔;1例术后回病房后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并出现皮下血肿;1例(3.4%,1/29)围手术期长期卧床术后并发严重全身感染死亡。确切随访结果者26例患者(29患肢),失访2例患者(2患肢),随访率92.9%(26/28)。随访期1-66个月(平均34±19月)。1例患者(1患肢)术后2个月出现静息痛足趾坏疽,最终于当地医院行膝关节上方截肢术;症状完全缓解(即达到解剖学改善)13例患者(16患肢);好转(即达到临床改善)8例患者(8患肢);无明显改善3例患者(3患肢);死亡1例患者(1患肢),与严重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有关,非手术并发症所致;有3例分别在术后6,10,16个月复发,1例在术后9,29个月出现支架置入段再闭塞,再次行局部溶栓及支架治疗,支架段血流恢复通畅。复发率13.8%(4/29),一期通畅率69.0%(20/29),二期通畅率79.3%(23/29),保肢率96.6%(28/29)。结论:长段闭塞型股腘动脉行介入治疗有效的、安全的。随诊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与介入器械的飞速发展,疗效不断提升,而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严重程度都较轻微,有着颇为显著的疗效和极为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