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名称”是婴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是由幼儿语和成人语并列组合而成的。比如中文中有“小狗汪汪”、“红花花”、“扑通扑通跳”、“太阳公公”等,日文中有“牛モーモー”、“ブンブン蜂”、“コロコロ転がる”、“黄色ちゃん”等。“对名称”的产生一般出现在婴幼儿2岁左右从幼儿语向成人语的转变期间。其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幼儿语词汇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能满足他们的表达需要,于是在周围成人语的影响下努力模仿成人语,但是他们的咽喉发育虽已接近成人,却仍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发音技术,使得一些复杂的发音不能实现,而且语法也不熟悉,所以从幼儿语向成人语的转变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使用“对名称”来作为过渡。本文通过中日两国的童谣和小人书中的例子,将中日语言的“对名称”大致分为拟声、拟态型,连用、连体修饰型,称呼型,反复语型和幼儿误用型等五类。通过分类比较发现,不管是中文,还是日文,婴幼儿使用的“对名称”都具备了大量使用拟声、拟态词,幼儿语和成人语的组合使用,以及极具美感的音律等三大特征。“对名称”是幼儿语向成人语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不仅仅体现了婴幼儿词汇类型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出了从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转变的语法发展趋势。比如,“牛モーモー”这一词里隐含着向“牛がモーモーと鳴く”这一句子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对名称”的研究探明了婴幼儿语言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的发展是自身生理发育和成人语言教育的共同成果,所以对待婴幼儿的语言教育必须从0岁开始做准备,而且要给予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使其健康发展。同时,“对名称”的研究也给了日语学习者一些启示。特别是在学习拟声、拟态词的过程中,可以参照“对名称”的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