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虽然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质量不足特别是自主创新效率不足,这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阻碍。于此同时,得益于信息产业在全球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各国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速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以下统称为产业融合),希望借助信息产业的技术提高制造业的国际上的竞争力。中国同样寄期望借助信息产业,通过产业融合,提高制造业的创新效率。
因此,首先,本文对产业融合的融合机理做出了分析,对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融合动因、融合效应等做出了详细地阐述。其次,从控制创新投入的风险、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吸收能力这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融入到制造业中对提高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然后,对中国的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进行测算。并且将制造业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得出不同类型产业信息产业的融合度的变化趋势。测算出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同样将制造业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得出三大类的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
然后,对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市场开放水平、市场结构水平的提高能提高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而企业的R&D研发投入强度和所有权结构未能产生影响。在此之后,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核心结论未发生变化,再一次验证了信息技术融入到制造业中能够提高制造业的创新效率。随后,进行中间机制分析,考虑到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使得制造业企业有更加明确的创新方向,因此,作用机制分析时选用发明专利这一变量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结果中介效应成立。
最后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细分行业融合度差距较大;制造业各行业创新效率差距较大;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制造业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于此,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方面的主要包括:放松产业管制,加快产业融合;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大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企业方面的主要有: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因此,首先,本文对产业融合的融合机理做出了分析,对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融合动因、融合效应等做出了详细地阐述。其次,从控制创新投入的风险、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吸收能力这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融入到制造业中对提高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然后,对中国的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进行测算。并且将制造业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得出不同类型产业信息产业的融合度的变化趋势。测算出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同样将制造业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得出三大类的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
然后,对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市场开放水平、市场结构水平的提高能提高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而企业的R&D研发投入强度和所有权结构未能产生影响。在此之后,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核心结论未发生变化,再一次验证了信息技术融入到制造业中能够提高制造业的创新效率。随后,进行中间机制分析,考虑到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使得制造业企业有更加明确的创新方向,因此,作用机制分析时选用发明专利这一变量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结果中介效应成立。
最后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细分行业融合度差距较大;制造业各行业创新效率差距较大;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对制造业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针对于此,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政府方面的主要包括:放松产业管制,加快产业融合;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大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企业方面的主要有: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