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功能成像对实验性软组织肿瘤介入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生成的定量评价与分子病理学对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s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兔VX2软组织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微血管生成研究 目的:建立兔大腿VX2软组织肿瘤模型,探讨VEGF、Ang-2在蛋白水平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大腿近段(单侧6只,双侧4只)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1ml,分别于肿瘤种植后第14天、第21天随机处死模型兔5只(单侧3只,双侧2只),取出肿瘤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特点,并对肿瘤MVD值、VEGF和Ang-2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定量检测。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F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0只实验动物,种植成瘤率100%。肿瘤种植后第14天,大体标本肿瘤组织呈灰白色、鱼肉状,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分界不清。切面观瘤体呈均质状,内部很少发生坏死。HE染色光镜显示肿瘤细胞呈巢状或弥漫状分布,瘤巢间含有大量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纤维组织。肿瘤种植后第21天瘤体中央肉眼可见黄白色凝固性坏死区。HE染色光镜显示肿瘤周边细胞密集,中央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坏死区,其内肿瘤细胞密度明显降低。VEGF和Ang-2在10只兔VX2肿瘤细胞浆中均有表达,而且随着肿瘤种植时间的延长,肿瘤组织VEGF和Ang-2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肿瘤MVD值与VEGF和Ang-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VEGFvsMVD:r=0.883,P<0.001;Ang-2vsMVD:r=0.797,P<0.001)。而VEGF与Ang-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347,P>0.05)。 结论:肿瘤的生长、发展与微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与Ang-2是肿瘤血管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促进因子,对肿瘤血管的形成起协同作用。 第二部分:MSCT灌注成像在兔VX2软组织肿瘤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兔大腿VX2软组织肿瘤模型并对其进行MSCT灌注成像研究,探讨CT灌注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大腿近段(单侧6只,双侧4只)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1ml,分别于肿瘤种植后第7天、14天、21天行CT平扫和灌注扫描,扫描原始图像传送至AW4.0工作站,经Perfusion2软件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包括BF、BV、MTT和PS。第14天和第21天CT灌注扫描后随机处死模型兔5只(单侧3只,双侧2只),取出肿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F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0只兔大腿VX2软组织肿瘤都有丰富的血管结构,从肿瘤种植后第7天开始,肿瘤组织BF、BV、PS值就明显高于邻近的正常肌肉组织(P<0.001),并且随着种植天数的增加,BF、BV及PS值进行性增大;MTT值则明显低于邻近的正常肌肉组织(P<0.001)。双侧肿瘤组织同一时间的BF、BV、MTT、PS各组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种植后第7天,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发现异常密度改变,而灌注扫描有4只模型兔5个瘤灶出现血流灌注异常。肿瘤种植后第14天,CT平扫发现7只模型兔9个瘤灶呈异常稍低密度改变,注入对比剂后肿瘤呈明显较均匀强化。灌注扫描发现10只模型兔14个瘤灶均有异常灌注表现。肿瘤种植后第21天,CT平扫肿瘤均呈异常稍低密度病灶,明显较前增大,中央可见大小不等的更低密度区。灌注扫描原始图像显示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功能参数图像显示肿瘤组织均有异常灌注表现,并且与第7天和第14天的BF、BV、PS值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MTT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MS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检测组织水平上的血流量改变,早期发现形态上无改变而仅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病变,是一种准确且相对简捷的定量评估软组织肿瘤性病变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方法。 第三部分:兔VX2软组织肿瘤介入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病理学研究 目的:建立软组织恶性肿瘤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研究,探讨介入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坏死百分比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大腿近段种植VX2肿瘤成功后,将模型兔随机分成四组,即化疗组、TAE组、TACE组各8只、对照组6只,于肿瘤种植后第14天各组模型兔随机处死2只,取出肿瘤测量其体积及坏死百分比并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然后于肿瘤种植后第15天分别给予经导管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CDDP、明胶海绵颗粒、CDDP+明胶海绵颗粒及生理盐水等处理措施。介入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各实验组模型兔分别处死3只(对照组处死2只),取出肿瘤先测量每组肿瘤体积以及坏死百分比,然后进一步行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肿瘤MVD值、VEGF和Ang-2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定量检测。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F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0只实验动物,种植成瘤率100%。介入治疗前所有模型兔大腿VX2肿瘤均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各组肿瘤体积、坏死百分比、MVD值、VEGF及Ang-2平均光密度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肿瘤细胞密集呈巢状分布,肿瘤血管密集而不规则。介入治疗后,TAE组及TACE组肿瘤体积、MVD值、VEGF及Ang-2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及化疗组,而坏死百分比则明显大于其它两组(P<0.05)。各组肿瘤体积与MVD值、VEGF和Ang-2平均光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而其坏死百分比与MVD值、VEGF和Ang-2平均光密度值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兔大腿VX2肿瘤是一种富血供肿瘤,介入放射学治疗对其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TAE和TACE两种方法能够有效阻断肿瘤血供、抑制肿瘤生长,为临床介入治疗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 第四部分:兔VX2软组织肿瘤介入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生成的MSCT灌注成像与CD34、VEGF及Ang-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定量评价软组织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前后肿瘤血管生成和介入治疗后早期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大腿近段种植VX2肿瘤成功后,将模型兔随机分成四组,即化疗组、TAE组、TACE组各8只、对照组6只,于肿瘤种植后第14天采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对兔大腿VX2肿瘤行CT常规平扫和第一次灌注扫描,扫描后当日将各组模型兔随机处死2只,取出肿瘤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然后于肿瘤种植后第15天对四组模型兔分别给予经导管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CDDP、明胶海绵颗粒、CDDP+明胶海绵颗粒及生理盐水等处理措施。介入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分别对各组模型兔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MSCT灌注扫描,了解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变化,从而判断介入治疗后的早期疗效。第二次和第三次MSCT灌注扫描当日各组模型兔分别处死3只(对照组处死2只),取出肿瘤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肿瘤MVD值、VEGF和Ang-2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定量检测。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F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0只实验动物,种植成瘤率100%。介入治疗前所有模型兔大腿VX2肿瘤均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各组肿瘤BF、BV、MTT及PS值、MVD值、VEGF和Ang-2平均光密度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MSCT灌注成像对照组和化疗组肿瘤呈明显高灌注状态,TAE组及TACE组肿瘤则呈明显低灌注状态。TAE组及TACE组肿瘤BF、BV、PS值及MVD值、VEGF和Ang-2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及化疗组,MTT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及化疗组(P<0.05)。TACE组与TAE组无明显差异。各组肿瘤组织的BF、BV、PS值与肿瘤MVD值、VEGF和Ang-2平均光密度值呈显著正相关,MTT值与VEGF及Ang-2平均光密度值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肿瘤MVD值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MSCT灌注成像是一种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流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功能成像方法,能够问接反映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及活性,可以无创、准确地对肿瘤介入治疗早期疗效进行定量评价和动态监测。
其他文献
背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是儿童时期常见肾小球疾病。儿童PNS约90%病因不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属于模式识别受体。TLRs介
目的:观察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角结膜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病变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表达方式,探讨该病的局部病变病理
本研究通过测定大肠癌、大肠腺瘤癌变、大肠腺瘤组织中三叶肽TFF1、TFF3因子的表达活性,探讨了三叶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其与大肠癌各临床病理指标间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是人类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较差的预后,而恶性肿瘤发展、浸润、转移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肿瘤的血管生成。近年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是新生儿期脑损伤最为常见的疾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影响新生儿正常发育、导致儿童脑瘫、精神发育迟滞、学习障碍和
目的:研制细胞搏动培养装置。方法:1.将50ml培养瓶的瓶底和细胞生长面分别钻一圆形小孔后作为生物反应器,通过直流电脉冲电磁泵控制器控制的搏动泵提供搏动流,构建细胞搏动培养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