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不断发展,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注重教育的思想意识也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文本以蒙自市为例,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就近入学”背景下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目的是呈现蒙自市义务教育发展现实,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就近入学”实施的情况。我国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按五证齐全就近入学。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我们了解到的很多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城市公立资源的紧缺而导致入学困难,获得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如人意,子女进入学校受到教师心理偏见的定位,进入私立小学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等诸多问题。同时,从蒙自市整个教育事业宏观视角来看,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剩余劳动力携子女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生源流失,师资流动等问题;而在城市则造成公立小学生源爆满、校园不断改扩建,学区房炒热等问题。本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经济人”视角,运用“激励相容”和“利益集团”的分析方法分析蒙自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试图探寻具有实践意义的政策性建议。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首先人民政府必须真正重视并抓好教育,根据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教育规模,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来应对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要在不同学区间实现“就近入学”透明化,扶持私立小学使其成为公立小学的有效补充资源。同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