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宫颈残端癌是妇科肿瘤中发病率较低的一种恶性肿瘤,因其术后残端大多与周围脏器粘连或术后发生纤维化,进行二次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难度较大,手术治疗仅适合早期患者,而放射治疗做为根治性治疗手段,在各期宫颈残端癌均起到关键作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可以在宫颈缺失或缩短的情况下对肿瘤形成射线的高剂量覆盖,也能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在宫颈癌的根治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将探讨手术治疗、术后放化疗、根治性放化疗三种治疗模式在近期、远期疗效、2年总生存率、治疗副反应中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20年于我院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放化疗、根治性放化疗的宫颈残端癌患者25例。根据2009 FIGO分期,25例患者中IA期6例,IB期9例,IIA期1例,IIB期6例,III期3例。根治性手术患者11例,术后放化疗8例,根治性放化疗6例。手术方式为宫颈残端根治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放射治疗采用内外照射联合技术,外照射45-50Gy,1.8-2Gy/f,1f/天,每周5次;近距离放疗处方剂量5-7Gy/f,每周1次,照射次数为2-6次,CTV D90EQD2剂量12.5-59.5Gy,总EQD2处方剂量57.5-91.35Gy。放化疗组给予同期或辅助TP/TD方案化疗1-6周期。根据RECIST标准评价治疗后近期疗效,根据RTOG放射性损伤标准分级评价晚期毒副反应。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OS)、局部控制情况(LC)、无进展生存(PFS),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 Rank法对距离次全切除术(STH)间隔时间(≥5年VS<5年),肿瘤直径(≥4cm VS<4cm),初始临床分期(Ⅰ-ⅡA期VSⅡB-Ⅳ期),病理类型(非鳞癌VS鳞癌),脉管癌栓(无VS有)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6个月(5.2~118个月),25例患者2年OS、PFS、LC分别为80%、76%、91.3%。根治手术组共有1例失访,2例死亡,1例肿瘤进展。根治手术组2年OS、PFS、LC,分别为72.7%、63.6%、81.8%。术后放化疗组2年OS、PFS、LC分别为75%、75%、87.5%,有1例死亡,1例患者失访。根治性放疗组所有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CR),无死亡或局部复发病例,2年OS、PFS、LC均为100%。根治放疗组较手术组及术后放化疗组在预后生存指标有明显优势。治疗过程中,1例根治性放疗患者出现2级急性阴道粘膜反应,1例接受术后放化疗患者出现3级骨髓反应及1级急性肝损伤。晚期副反应方面:根治手术组中1例患者2年后出现3级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肠梗阻)等症状;接受放疗的患者中,2例出现2级远期膀胱反应,1例2级远期直肠反应,所有接受放疗的患者无3级以上晚期副反应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与STH时间间隔是否超过5年与2年OS有关;与STH时间间隔、病理类型与2年PFS相关;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与2年LC相关。结论:对于分期较早的宫颈残端癌,存在术后高危因素及多项中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加入辅助放化疗联合阴道近距离治疗,可明显提高肿瘤控制。对于局部晚期宫颈残端癌,根治性放化疗是最有效治疗方式,副反应轻,能提高局部控制率与患者生活质量。但需进一步大样本的数据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