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4年底开始实施的收费公路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基本解除了公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行业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一次成功举措。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收费公路政策逐步暴露出了债务规模偏大、收费标准与收费期限缺乏弹性、收费信息不透明、支出监管不到位、路段收益率差别较大等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对政策的公平性、合理性及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较多质疑或误解,急需进一步加以完善。相关研究表明,公众态度会影响收费公路政策的成功实施,而公众参与又会影响公众态度。为此,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微博研究方法,系统识别收费公路政策的公众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收费公路政策的公众参与机制,期望为完善收费公路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问卷调查,本文构建了收费公路政策公众态度研究的感知概念模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感知价值与政府信任是影响收费公路政策公众态度的主要因素;政策认知显著影响政府信任,综合服务质量感知显著影响感知价值;加强公众参与、提升收费信息公开质量和提高通行服务质量是完善收费公路政策的重要方向。采用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对出行者特征与公众态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行者的年龄、职业、有无私家车、出行方式、出行频率等指标与收费公路政策公众态度有相关关系。通过对收费公路政策相关焦点事件的新浪微博内容分析,得出影响收费公路政策公众态度的因素包括公众认知、权益保护意识、政府信任、政府监管效率、信息不对称等;公众的关注点主要为收费公路盈亏、收入使用情况、政策去向、收费信息公开、公众有效参与等方面,且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变化。结合公众态度研究的结果和对收费公路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应该从公众参与主体、参与范围、参与途径、信息公开机制、平衡机制以及反馈机制等维度重构收费公路政策公众参与机制。借鉴霍夫兰说服理论,构建了由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为主要传播者,以多样化的权威媒体、报刊、自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以客观完整的收费公路相关信息为传播内容,并能将社会公众纳入信息受众的收费公路信息沟通机制。针对初始收费标准听证中存在的代表遴选不透明、审核主体公信力不足以及信息公开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应该从明确听证消费者代表的遴选标准和途径、加强成本审核独立性、健全听证人选取制度、加大信息公开等方面完善收费公路价格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