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军事领域中的地理问题和地理范畴中的军事应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军事和地理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核心。闽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独特的军事地理环境是我军创立初期开展军事斗争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对我军战略战术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闽西军事地理环境的时空模拟分析研究,以史为鉴,旨在总结军事地理在历史战争中运用的特点和规律,用以更好地指导和发挥军事地理对现代战争的辅助决策作用。本文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首先,通过对农村革命根据地、游击战争等相关概念的辨析,研究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地理、历史背景,同时简要概述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过程。然后,分析了闽西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军事地理要素等地理环境要素和其它要素,总结了各要素对敌我双方军事活动的影响,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层次要素进行了军事活动影响重要性的量化分析评价,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环境系统创建根据地的适宜性作了初步评价。其次,对闽西战场环境军事地理空间结构展开研究,重点分析区域内点、线、面要素的结构及空间组合形态,基于线目标通道道路条件的空间可达性状况,分析了城市军事空间场强及腹地范围,并着重研究了地域内空间结构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再次,鉴于古田会议的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当时的地理、军事条件,针对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的召开作了具体分析,并对该会议召开地点的选择展开GIS空间选址研究。最后,文章总结和梳理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区域内红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历史战例,分析敌我双方运用地理条件和发挥军事指挥决策的规律和特点,以期利用军事活动反映其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军事地理环境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表明:(1)闽西地域内地理环境要素及其环境系统,对红四军进行军事斗争和创建根据地是非常有利的,地理条件的作用十分突出,正是对地理、军事等条件的正确分析运用才使闽西革命根据地得以成功创建;(2)闽西军事地理空间结构为典型的平行横亘屏障型结构,对红四军进军闽西是非常不利的,敌可依托平行障碍,层层设防,但其对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的红四军而言,这种影响作用的发挥却又不太明显;(3)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地点的选择既与闽西的军事斗争形势有关,也与古田特殊的地理环境高度相关;(4)红四军在闽西的军事斗争实践主要以游击战争为主,闽西军事斗争的初步经验总结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我军战略战术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开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根据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闽西军事地理环境对红四军作战的有利影响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军事地理环境要素的指标权重进行了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基于该分析结果,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军事地理环境系统整体开展了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的适宜性评价。(2)借助GIS软件平台,采用基于栅格数据的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分析研究了闽西革命根据地部队机动的陆路交通可达性条件;根据城市军事空间场强理论,对城市场强及影响腹地范围划分方法进行拓展,分析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城市军事空间场强及军事影响腹地范围和对红四军军事活动的影响;采用叠置分析方法,对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召开地点开展了空间选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