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为基本框架,拟从翻译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对傅东华的译本《飘》进行解读,从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意义。20世纪70、80年代,翻译研究派兴起。翻译研究冲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文学研究领域,将“文化转向”引入翻译研究。以霍姆斯为首的翻译研究派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宏观视角,主张将翻译置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进行探讨。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在结合俄国形式主义、多元系统论以及操控学派理论等基础上,指出翻译受意识形态、主流诗学、权力关系、文化体系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提出了翻译即操控、翻译即改写的理论。作为20世纪最为畅销的文学作品之一,美国作家马格丽泰?密西尔的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受到许多国家读者的好评,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在中国亦颇受欢迎,许多译本相继问世,其中傅东华的译本《飘》出版于1940年,是国内最早的全译本。与其他各个时期的译本相比,该译本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原作的语言文本,既有对人名、地名等的过度归化,也有体现汉语特色的合理归化;第二,对原作中许多段落章节,包括景致描写、心理描写、文化背景等,都作了一定的删减省略;第三,从词到句,从段到篇,对文本作了改写,使之成为一部通俗易懂的言情小说。后世对傅译本《飘》的褒贬不一,但其仍不失为一部经典的译作。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来看,可以发现傅译本《飘》的问世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动荡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一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政治形势、对外交流、权力关系以及诗学形态、读者群体、语言变革、翻译主流、文学创作等一系列操控因素,都对翻译产生了制约作用,从而使译者选择了这部作品,并采用“归化+删减+改写”的方式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