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眼病,其有效、确定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已混浊的晶体。白内障手术重在复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白内障手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复明手术,己经具有恢复、提高视力、矫正散光的功能,成为屈光意义上的手术。术后角膜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术后早期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大小是和白内障手术的切口大小、位置、形态、缝线的种类、缝线结扎的松紧度等因素相关。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测量分析系统对三种不同切口白内障术后各时段的裸眼视力的比较、术前及术后角膜散光值、角膜散光轴向及角膜地形图的测量分析来评价三种不同切口手术的临床效果,为指导临床提供客观资料。方法:将90例(100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Ⅰ组施行1.5~2.2mm切口的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冷超乳组”;对Ⅱ组施行3.2~3.5mm切口的超声白内障乳化术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超乳组”;对Ⅲ组施行5.5~7.0mm切口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非超乳组”。测量各组术前、术后1d、1w、1m及3m的裸眼视力、角膜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比较术后各时段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值、角膜散光轴向及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三组术后裸眼视力都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在术后1d、1w、1m及3m,冷超乳组、超乳组明显高于非超乳组(P<0.01);在术后1w内,冷超乳组与超乳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和3m冷超乳组高于超乳组,超乳组高于非超乳组,三组之间差异显著,且任意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种切口术前角膜散光无显著性差异(P>0.05),冷超乳组、超乳组术后各期角膜散光明显低于非超乳组,有明显性差异(P<0.01);非超乳组术后各期散光与术前散光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角膜散光值在术后3m时冷超乳组小于超乳组,超乳组小于非超乳组(P<0.01)。角膜地形图显示:冷超乳组及超乳组术后1d显示与切口中心对应的垂直经线上角膜变陡,屈光度增加,表现循规性散光,超乳组较冷超乳组明显,术后晚期逆规性散光明显增多,基本恢复到术前状态;非超乳组各时段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散光轴向在术后1w循规性散光增加,术后晚期逆规性散光亦明显增多。结论:1.5~2.2mm双手微小切口超声白内障乳化术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及3.2~3.5mm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较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有早期裸眼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且稳定的效果,前者的效果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