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医生首次报道。近年来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例报道日渐增多,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本临床研究对30例川崎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第一部分介绍了川崎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包括川崎病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的进展情况;第二部分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论述了川崎病的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对当代著名中医儿科医家如刘弼臣、李素卿、朱盛国、肖旭腾等对本病的论治经验进行了介绍;谈到了基本方、专方加减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情况。临床研究部分,对符合入选条件的30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设计临床病例观察记录表,分别记录每位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发病季节、诱因、症状、病程、中医辨证分型、西医诊断、入院化验检查及治疗情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被研究的30例川崎病患者中,男女性别之比为1.3:1;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共23例,约占76﹪;发病年龄中5岁以内者占80%,初步表明此病以5岁以内儿童多发,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 30例病例中显示,近5年丙种球蛋白用法多采用2g/kg.次×1次,较之前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续静脉滴注4-5天者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发热时间缩短,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降低。3根据对被研究30例临床病例的辨证规律总结分析,该病属温热病范畴,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将此疾病的辨证论治过程分为三期,初期表现以卫气同病为主,中期分为温毒发疹、气营两燔,火毒内炽、气血两燔及疹毒郁结、痰凝阻络三型,恢复期分为热恋阴伤和气阴两伤两型。4活血化瘀贯穿于川崎病治疗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