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中的新就业青年是城市“夹心层”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受收入积累限制,购房能力不足,不得不选择租房居住。尤其是各高校的一些毕业生,刚刚毕业工作就可能面临离开学校宿舍、寻找合适住房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针对这种情况,纷纷出台了一些毕业生住房补贴政策和人才引进安居保障办法,甚至一度造成了各地“抢人大战”的现象。2016年6月27日,南京市政府发布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公租房货币化保障的实施意见》,规定了对于高校毕业生住房租赁补贴的实施办法,为南京市住房保障的落实开辟另一条通道。但新的住房保障政策到底有没有实施到位,年轻人的住房问题是否得到一定的缓解还有待商榷。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回顾,本文确定了保障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需求的逻辑方法。主要思路是,公租房政策是保障以新就业无房者为代表的“夹心层”群体的最理想方式,而在其政策框架下发展出来的货币化补贴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涵盖在保障范围内。
基于这一结论,本文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内容限定为狭义的社会保障概念中。通过历史溯源,摸索出新就业高校毕业生逐步被纳为住房保障对象的过程,并发现其货币化保障的发展趋势。
从政策产生的背景上看,发展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是破解我国高房价造成的城市居住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传统租房市场的供给结构,已不能满足当下新就业高校毕业生品质租住的需求。通过实地的调查和测算,可以得知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租房支付能力较弱,他们渴望拥有舒适的居住条件、独立租住空间,但承受不了大整居的租金,受收入水平限制常降低期望、选择合租的租住方式。这些因素都是完善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政策的内在必要性。
当下我国对于新就业人员的住房保障,发源于保障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公租房政策,属于社会保障范畴下的子系统。但近两年来地方政府自发出台的人才安居政策,常与住房保障政策在体系范围上相互交叉,本文会从政策目标和责任主体上区分二者的不同。然后对我国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政策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公租房的两种保障形式,对各地的保障政策文本进行分类整理。
从对南京市的实证分析中,了解当下有关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各种保障形式的覆盖情况,着重对租房补贴这种新型保障形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中寻找政策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由于政策体制设计不健全,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在制度安排上混乱,各地自主选择权大,没有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滞后发展、政府管理方式与理念的局限,严重阻碍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租住权益的落实。
结合德国等国外住房保障的有效经验,本文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建议内容主要从完善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制度本身、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破除传统住房消费观念的桎梏三个方面论述。
由于目前针对新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南京市通过租房补贴的形式,率先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纳入到住房保障范围之中,这一举措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由于这种保障方式尚不成熟,并没有在全国实行;而且各地也拥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没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要形成完整的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体系,需要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回顾,本文确定了保障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需求的逻辑方法。主要思路是,公租房政策是保障以新就业无房者为代表的“夹心层”群体的最理想方式,而在其政策框架下发展出来的货币化补贴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涵盖在保障范围内。
基于这一结论,本文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内容限定为狭义的社会保障概念中。通过历史溯源,摸索出新就业高校毕业生逐步被纳为住房保障对象的过程,并发现其货币化保障的发展趋势。
从政策产生的背景上看,发展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是破解我国高房价造成的城市居住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传统租房市场的供给结构,已不能满足当下新就业高校毕业生品质租住的需求。通过实地的调查和测算,可以得知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租房支付能力较弱,他们渴望拥有舒适的居住条件、独立租住空间,但承受不了大整居的租金,受收入水平限制常降低期望、选择合租的租住方式。这些因素都是完善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政策的内在必要性。
当下我国对于新就业人员的住房保障,发源于保障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公租房政策,属于社会保障范畴下的子系统。但近两年来地方政府自发出台的人才安居政策,常与住房保障政策在体系范围上相互交叉,本文会从政策目标和责任主体上区分二者的不同。然后对我国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政策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公租房的两种保障形式,对各地的保障政策文本进行分类整理。
从对南京市的实证分析中,了解当下有关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各种保障形式的覆盖情况,着重对租房补贴这种新型保障形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中寻找政策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由于政策体制设计不健全,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在制度安排上混乱,各地自主选择权大,没有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滞后发展、政府管理方式与理念的局限,严重阻碍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租住权益的落实。
结合德国等国外住房保障的有效经验,本文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建议内容主要从完善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制度本身、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破除传统住房消费观念的桎梏三个方面论述。
由于目前针对新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南京市通过租房补贴的形式,率先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纳入到住房保障范围之中,这一举措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由于这种保障方式尚不成熟,并没有在全国实行;而且各地也拥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没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要形成完整的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体系,需要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