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澜沧江畔的盐井纳西民族乡地处滇藏茶马古道,扼云南和西藏交通要道之咽喉,当地居民为纳西族、藏族和汉族等多个民族,宗教信仰以佛教和天主教为主,其经久不衰的“盐文化”为世之一绝。
人类的谋生技术属于生产方式的底层,它不仅取决于地方生态环境,还取决于人类主体的观念选择。以往的生态文化理论过于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制约,注重环境对人生产生活的制约,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强调入对文化的需求,仍未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试图避免这两个偏向,从“技术文化”来反观盐井地方社会的生态和文化,关注制盐技术与生活在村落中的人们创造的其他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阐释“盐井盐”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与地方生态文化的关系,以便找准技术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关系,从而开辟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提出,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管理体制下,盐井的井盐技术面临着继续存在的困境,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但是,人们若能够正视传统技术与现代化发展的和谐相处,盐井的制盐文化或许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