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之外,方寸之间——是枝裕和电影空间中的审美经验及其意蕴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peng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枝裕和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日本年轻导演的代表人物,也是继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之后,当代日本电影界中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三大电影节闪耀的导演之一。可以说,他在日本电影史无数巨匠所奠定的基础上,演绎了当代日本电影的新美学。而是枝裕和独特的空间调度技巧则是其能够获得如此大国际关注的重要元素之一。
  从1995年处女作《幻之光》到2019年的《真相》,是枝裕和累计创作了14部电影,其中家庭题材占据较大比例且艺术成就较高。家庭伦理影片成为其作品体系的“主线”,是是枝裕和个人化作者风格的高度显现。强烈且稳定的作者电影风格使是枝裕和在创造作品时有意强调影像的逻辑而减少叙事,从而造成叙事的隐身、情绪化的铺成。同时,家庭伦理片对于大量日常生活的聚焦使他基本忽略了戏剧冲突,将创作的重心放置在生活流的构造和聚拢上。削弱依赖于情节推进的戏剧性叙事便意味着时间因素在作品中的降级,相反则是倚重于作品中的细节,强调体量上的感知,注重空间的营造。利用空间构筑影像逻辑进而实现情绪的渲染与生命意识的表达便成为是枝裕和电影美学的重要特征。
  二十世纪后半叶人文社科领域开启了对于空间问题的探索。随着空间理论的建构与深入,其所提供的知识基础、分析维度和文化语境也成为人文学科重要的理论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学科研究的架构与面貌。空间转向使空间意识和空间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当代美学的研究视野中并逐渐形成空间美学理论体系。空间美学的完善与丰富为研究是枝裕和影像空间美学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思考角度。
  本文将以是枝裕和九部以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主线”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景观、家庭居所、都市景象三个方面,对是枝裕和作品影像空间与审美经验表达之间的美学机制及其意蕴进行分析,其目的有二:一是将空间美学与是枝裕和电影相结合,拓展是枝裕和电影研究路径,同时为电影空间美学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多元的视角;二是更加有针对性地形成对是枝裕和电影美学的认识,从而得到关于国产电影中影像空间美学机制构建的创作启示。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失成败的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价值尺度和标准。一直以来,此课题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与热点。本论文在现有学者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地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尽可能地把握时代特点,力求对此课题再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力求以新的视角、综合性的方法,提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系统化路径。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系统阐述
学位
《科尔沁旗草原》是作家端木蕻良第一个长篇,是其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从1939年的初版本到1998年《端木蕻良文集》的出现,在近半个世纪的出版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的不同版(文)本。其中端木亲自(或参与)作品创作或修改的版本有三个,即开明出版社1939年版、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从初版本到作家社本,修改笔触涉及到人物形象塑造、意识形态、语言效果和副文本等各维度,褪去了
《原野》的经典化过程是一面历史的棱镜,可以从中透视文学与政治的歧路。《原野》诞生八十余年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截然不同的阐释和演绎,1937年问世至新中国成立前,它的接受呈两极化态势;建国后至新时期,它在中国大陆的出版、演出、评论全面停滞;1980年代以来,批评界对《原野》的评价日趋客观、理性,《原野》迎来新生。在《原野》经典化历程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文学功用的变迁,而曹禺面对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