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经济能否实现稳定、高速的增长。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产业同构,是区域间产业结构在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相似或共同倾向,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同构化的核心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结构的同构化,因此本文着重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的相似性问题。工业结构同构化,从本质上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区域间工业部门的分工程度。通过分析各产业在区域间分布的离散程度和各区域间产业分布的近似程度来体现区域分工的程度。从静态上看,区域工业结构同构化程度反映着区域工业部门的分工程度,从动态上来看,区域间工业结构同构化的变动趋势,即趋同还是趋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间工业部门的分工趋于弱化还是强化。本文从分工角度,借鉴新型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交易效率”的一般均衡模型的主要结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交易效率不断地改进,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区域间的分工、专业化水平不断加深,并成为结构性战略调整的基础。协调分工又需要成本(即交易费用),分工的深化会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交易费用取决于交易机制的效率;分工的好处和交易费用增加之间形成两难冲突,构成分工演进的基本约束。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与其相适应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的过程,“区域分工、专业化——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经济增长的不竭源泉。在借鉴国内学者测度交易效率的间接方法(即用市场化进程指数,作为交易效率演进的简单衡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可度量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区域分工和交易效率影响因素之间的一个复合函数,建立产业结构相似指数与影响指标之间的实证模型,并通过panel data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各指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大小和方向。据此得出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