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终结论”探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s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J·希利斯·米勒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吗》,引起文学界关于“文学终结论”的大讨论。文学会终结吗?这个关乎文学命运的大事激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有人同意,认为在当今这个被图像覆盖的社会,文学终结是必然的;有人反对,认为文学乃人之文学,只要人还有情感、思想,文学就不会终结。众说纷纭。   文学终结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消费社会。当代中国已经步入消费社会。虽然中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有些地区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但是由于现代传媒的发达,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群众,仍然可以通过广告等其他途径来了解大城市发展状况。在思想上人们渴望进入消费社会。文学终结论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提出的。我梳理了理论家和批评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归纳总结。在文学终结论的争论中,可以分成三种观点,即赞成派、否定派和修正派。   文学终结论的产生有其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消费社会到来,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消费商品时更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现代传媒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影、电视、摄影等产业的发展,图像取代文字成为时代的宠儿。现代传媒不仅以图像取胜,还深入到文学活动内部,使文学活动每一环节都有现代传媒的参与。以传统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学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这些是文学终结论产生的外部原因。对文学的前途造成致命威胁的不是消费社会,也不是现代传媒,而是文学精神的失落。文学精神的颓废首先是从人的信仰危机开始。其次,人的信仰危机,反映到文学上,就是文学的神性精神的失落。具体表现在文学从崇高向媚俗的转变、文学的娱乐化以及文学批判精神的一蹶不振。希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所拓展与深化。
其他文献
笔者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迟子建,从她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态度深入探究她的文化选择。1980年代,迟子建离开闭塞、落后的故乡,怀着对现代文明的憧憬来到城市。但很快
本文试图以王引之《经义述闻》一书中“毛诗”部分为据,管中窥豹,考察王引之的训诂得失,并通过后世注本对王引之训诂成果的吸收及应用,来看《经义述闻毛诗》在诗经研究中的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育理论逐渐形成了以跨学科研究为主导的态势。这既符合美育自身的学科交叉特点,也符合美育基础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认真分析美育的人类学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