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斑裂孔(Macular Hole)是指黄斑部视网膜内界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的组织缺损,严重侵害患者的中心视力。其中,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最常见的,约占83%。该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另外一只眼被遮盖时才被发现,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中心视力和生活质量,是老年人视力丧失首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IMH的发病机制越来越了解,临床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能越来越娴熟,相关硬件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使得23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切术及吲哚菁绿染色帮助撕除内界膜,结合眼内填充惰性气体成为治疗IMH的常用术式,术后IMH的闭合率也较为理想。但是对于裂孔直径较大的IMH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往往较低,增加了二次手术的几率,并且有学者报道二次手术的闭合率远远低于第一次手术,如此既增添了患者的病痛,又增添了经济、社会负担。为此如何增加较大裂孔IMH患者的术后成功率,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目的:1观察巨大黄斑裂孔(裂孔最小直径>500μm)患者,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移植术,与行常规的23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切+吲哚菁绿辅助ILM撕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后,裂孔的闭合率比较。2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IMH患者两种术式后,不同时间段黄斑部视网膜微结构的改变,以及视力的恢复。3通过对手术方式的改良研究,为巨大黄斑裂孔的医疗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1月份—2014年12月份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并经SD-OCT检查,临床上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Gass分期Ⅲ期及以上,并且排除高度近视及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的40例患者的40只眼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对其进行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检眼镜、SD-OCT、眼底黄斑部自发荧光像(FAF)等检查。所有患眼裂孔最小直径大于500μm的IMH患者(我们称之为巨大黄斑裂孔)。其中,20只患眼施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移植+12%C3F8填充术(试验组),20只患眼施行传统的玻璃体切除+内界膜撕除+12%C3F8填充术(对照组)。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患眼的裂孔闭合率、BCVA、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nner/outer segment junction,IS/OS)缺损直径、外界膜(ELM)的愈合、中心凹的厚度和眼底黄斑部自发荧光像(FAF)的变化情况。从而分析比较两种术式治疗巨大黄斑裂孔在形态及功能上的差异。结果:所有患眼术前裂孔直径、BCVA、IS/OS和ELM平均缺失直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1、3、6、12个月log MAR BCVA分别是:1.019±0.049、0.800±0.044、0.671±0.040、0.500±0.062,对照组为1.100±0.044、0.924±0.041、0.853±0.049、0.793±0.053。术后3、6、12月两组相比,都有统计学差异(t3=2.059,P3=0.046;t6=2.871,P6=0.007;t12=2.415,P12=0.027),实验组视力恢复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内,各时间段log MAR BCVA与前一时间段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t1月比术前=4.917,P1月比术前=0.0001;t3月比1月=3.335,P3月比1月=0.002;t6月比3月=2.141,P6月比3月=0.039;t12月比6月=2.209,P12月比6月=0.038)。对照组内,仅术后3月内与前一时间段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月比术前=3.662,P1月比术前=0.0007;t3月比1月=2.911,P3月比1月=0.006)。试验组IS/OS缺损直径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为:849±83.53μm、646±53.47μm、492±45.78μm、317±41.03μm。对照组为:1045±108.31μm、888±104.30μm、804±144.02μm、690±120.70μm。术后3、6、12月两组相比,经统计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t3=2.070,P3=0.045;t6=2.110,P6=0.043;t12=2.121,P12=0.041),实验组IS/OS恢复优于对照组。在试验组内,各时间段IS/OS平均缺损直径与前一时间段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t1月比术前=2.681,P1月比术前=0.011;t3月比1月=2.048,P3月比1月=0.047;t6月比3月=2.117,P6月比3月=0.041;t12月比6月=2.145,P12月比6月=0.044)。对照组内,除术后1月外其余各月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t3月比术前=2.582,P3月比术前=0.014;t6月比术前=2.698,P6月比术前=0.011;t12月比术前=3.609,P12月比术前=0.001)。术后3月与术后1月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t=2.048,P=0.047)。术后1、3、6、12个月试验组ELM平均缺损直径分别为:739±63.02μm,573±48.78μm,434±42.54μm,261±26.97μm。对照组为:869±113.80μm,811±106.51μm,773±92.20μm,654±92.66μm。术后3、6、12月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t3=2.034,P3=0.049;t6=3.647,P6=0.001;t12=3.556,P12=0.004)。术后1、3、6、12个月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试验组分别是:219±29.58μm,170±13.03μm,166±13.84μm,170±29.99μm。对照组为:184±13.92μm,180±19.39μm,186±19.99μm,190±16.06μm。术后1月两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41)。术后3、6、12月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3=0.428,P3=0.671;t6=0.847,P6=0.404;t12=0.849,P12=0.409)。眼底黄斑部自发荧光像,术后3月,试验组和对照组9例患者中均有6例呈现眼底黄斑部强荧光。术后12个月时裂孔闭合率试验组是100%,对照组是85%,两组相比,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9,P=0.043)。结论:1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移植术治疗巨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2移植的游离内界膜只作为临时性的增生之架,而不会形成永久性瘢痕。3移植的游离内界膜能够促进术后黄斑裂孔附近视网膜微结构的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  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entilation induced-lung injury,VILI)是指在利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由于机械通气的原因和肺部原发病交叉引起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