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氯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是在公共给水系统中最为经济有效和应用最广泛的消毒工艺。但氯在水中的作用相当复杂,它不仅可以起氧化反应,还可与水中天然存在的有机物起取代或加成反应而产生各种氯化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对饮用水中DBPs的研究始于1974年,BeLLar和Rook等研究发现,用氯作为消毒剂时,不仅可引起嗅觉和味觉上的反应,还可产生一类特殊的化合物—THMs。1976年,美国国家癌症协会研究发现,氯仿(一种THM)对动物具有致癌作用,因此,对饮用水中DBPs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对氯化消毒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包括对副产物的形成机理、影响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副产物的分离与检测、源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形态与卤代活性及新的消毒工艺的研究等。本实验用同一水厂丰水期和枯水期的自来水和水源水中的有机提取物对小鼠经口染毒,观察对小鼠肝脏的脂质过氧化作用,肝细胞的DNA损伤,睾丸酶活性的影响和睾丸细胞的DNA损伤,并通过对HL-7702细胞体外染毒观察其脂质过氧化作用,来检测饮用水中有机提取物对小鼠肝脏、雄性生殖毒性及细胞的体外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丰水期和枯水期饮水中有机提取物均含有对小鼠肝脏和HL-7702产生直接脂质过氧化的物质,并且有机提取物经代谢后,仍含有至肝脏氧化损伤的物质。并对小鼠的生殖系统产生干扰作用,雄性小鼠睾丸酶(LDH、G-6-PD)活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有机提取物剂量的增加,对小鼠睾丸细胞的DNA损伤加重,水源水与自来水相比表现为不同的DNA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