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病例影像学上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概率,从而为临床靶区的设计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12月至2009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222例IE/IIE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ⅠE期184例(83%),ⅡE期38例(17%)。肿瘤局限于鼻腔定义为局限组,超出鼻腔侵犯邻近器官为超腔组。以影像学为标准,明确邻近受侵器官和结构的数目。局限组患者79例,超腔组143例。根据是否合并原发肿瘤邻近器官受侵,将Ann Arbor I期分为局部ⅠE期和广泛ⅠE期。结果将鼻腔周围结构依据受侵概率高低分为三个风险级别:高危受侵区域(≥40%):筛窦(60%)和上颌窦(55%);中危受侵区域(5-40%):鼻咽(39%)鼻背皮肤(22%)、口咽(12%)、眼眶(10%)和硬腭(10%);低危受侵区域(<5%)蝶窦(3%)、额窦(3%)、软腭(3%)和颅底(1%)。全组病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6%(36/222)。33例ⅡE期病人有影像检查,可明确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最为常见的受侵区域为颌下/颏下(57%)和上颈部淋巴结(57%)。肿瘤局限于一侧鼻腔,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占全部颈淋巴结转移(33例)病例的54%;肿瘤侵犯双侧鼻腔,55%的病例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88例超腔Ⅰ期病例未进行颈部淋巴结预防照射,颈部淋巴结失败率仅为1%。ⅠE期同时合并节氏坏如鼻咽(23例)和口咽(7例)受侵病例,未行颈部淋巴结预防照射,未出现颈部淋巴结失败病例。结论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放射治疗时应将周围高危解剖结构纳入临床靶区范围,并依据个体化侵犯特点考虑中危区域及低危区域纳入,对于颈部淋巴结处理,ⅠE期不行颈部预防照射,ⅡE期推荐行双侧全颈部照射。目的探索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病变的侵犯特点对于其预后的影响,并建立一个更特异性适用于早期病例的预后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4例经病理证实的IE/ⅡE期舁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ⅠE期144例(83%),ⅡE期30例(17%)。局限组定义为IE/IIE期中肿瘤局限于鼻腔者(62例,36%),超腔组定义为原发肿瘤超出鼻腔范围(112例,64%)。局部侵犯数目定义为基于影像及临床查体原发肿瘤超出鼻腔侵犯邻近解剖结构的数目。双侧解剖结构如上颌窦、眼眶视为两个部位,而解剖学上连续的腔隙如筛窦、蝶窦、额窦等视为一个部位。侵犯双侧鼻腔不归入侵犯数H的计数。结果依据鼻腔原发肿瘤侵犯周围解剖结构的数目定义了3个不同风险组:第一组,局限组病例,即原发肿瘤局限于鼻腔;第二组,1-3个解剖结构受侵;第三组,3个以上解剖结构受侵。三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70%和47%(P=0.00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61%和40%(P=0.001)。分别进行国际预后指数、KPI及AJCC分期T分期验证,均未能较好区分本组病例预后。依据Cox多因素回归回归系数加权的方法,所得简化生存评分公式:SS=L(局部侵犯数目)+1.5A(年龄)+1.8S(Ann Arbor分期),得出3个不同的预后分组:低危组(SS=0)、中危组(SS1-2)和高危组(SS>2)。三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别为89%,71%和44%(P<0.0001),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64%和33%(P<0.0001)。结论早期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局部侵犯数目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而基于该因素的新预后模型相较于IPI及KPI可更好区分早期病例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