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社会先行成本,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的持续增长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新常态”和我国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具有网络性和外部性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是怎样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方法,寻找研究思路。首先,在属性上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网络型和外部性,并阐述了两个相关的理论包括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内涵,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等五个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其次,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进行概况和数据分析,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密度看,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发展情况是最好的,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在实证方面,以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首先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和分析了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LM检验、wald检验等选择了空间杜宾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全国范围、分区域范围的研究。在全国范围上,通过建立0-1权重矩阵、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进行溢出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铁路基础设施除了基于0-1矩阵的间接效应,基于其它矩阵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都显著为正,公路基础设施基于距离矩阵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负。说明铁路基础设施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公路基础设施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鉴于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和交通基础设施差异明显,本文又将各经济指标分为东、中、西区域,通过距离权重矩阵对东、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细化分析。结果显示铁路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公路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
最后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发展建议,更好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
本文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方法,寻找研究思路。首先,在属性上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网络型和外部性,并阐述了两个相关的理论包括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内涵,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可以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传播等五个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其次,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进行概况和数据分析,从交通基础设施的密度看,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发展情况是最好的,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在实证方面,以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首先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和分析了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通过LM检验、wald检验等选择了空间杜宾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全国范围、分区域范围的研究。在全国范围上,通过建立0-1权重矩阵、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进行溢出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铁路基础设施除了基于0-1矩阵的间接效应,基于其它矩阵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都显著为正,公路基础设施基于距离矩阵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负。说明铁路基础设施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公路基础设施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鉴于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和交通基础设施差异明显,本文又将各经济指标分为东、中、西区域,通过距离权重矩阵对东、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细化分析。结果显示铁路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公路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
最后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发展建议,更好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