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索双下肢振动站立平衡训练与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脑卒中以及偏瘫脑病患者保持站立平衡的重要影响,拟通过二阶段对比分析振动训练与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即时效果,以期为临床选择和实施康复训练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方法:选取山西省荣军医院提供的32名30-40岁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受试对象,测试地点在山西省荣军医院康复评定与康复训练大厅。实验采用二阶段交叉对照设计,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差异无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阶段A组进行了双下肢振动训练,B组进行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经过5天的洗脱期,第二阶段A组进行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B组进行双下肢振动训练。在每一阶段每一组治疗前后均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TUG测试(“站起-走”计时测试)、FR测试(上肢功能性前伸)、MW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Tetrax平衡仪测试(选取WDI NO和WDI NC两个指标)。振动训练采用站立位双下肢振动训练,使用国产环形影像振动平台,首先将患者躯干姿势进行调整成对位对线的中立位,然后进行10min的训练,训练用频率是4HZ。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采用国产悬吊设备,训练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双脚用非弹性绳吊起来,骨盆用弹力带悬吊,然后给患者腹部加压让患者骨盆保持稳定,再让患者做仰卧骨盆上抬的动作,在悬吊系统下进行10min的训练。研究结果:1、TUG测试(“站起-走”计时活动能力测试)第一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站起-走”计时测试组内结果分别为(46.00±31.58)s与(37.5±25.82)s,(59.26±48.58)s与(21.23±16.21)s,(50.15±36.13)s与(22.29±14.40)s,(51.05±35.07)s与(44.60±32.17)s,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站起-走”计时测试组间结果分别为(37.50±25.82)s与(21.23±16.21)s、(22.29±14.40)s与(44.60±32.17)s,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FR测试(上肢功能性前伸)第一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FR测试组内结果分别为(18.62±7.47)cm与(20.40±7.84)cm、(17.99±5.71)cm与(26.77±5.08)cm,(18.57±7.03)cm与(26.10±5.57)cm、(18.07±7.34)cm与(20.03±7.04)cm,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FR测试组间结果分别为(20.4±7.84)cm与(26.77±5.08)cm、(26.10±5.57)cm与(20.03±7.04)cm,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WS所需时间(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第一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组内结果分别为(42.83±35.73)s与(35.54±32.03)s、(66.35±70.14)s与(32.79±30.19)s,(49.38±48.98)s与(39.58±37.33)s、(55.03±54.80)s与(47.74±46.05)s,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组间结果分别为(35.54±32.03)s与(32.79±30.19)s、(39.58±37.33)s与(47.74±46.05)s,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WDI NO(睁眼下体重分配指数)第一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WDI NO测试组内结果分别为(7.30±4.10)Hz与(5.82±3.95)Hz、(8.53±3.66)Hz与(3.48±1.71)Hz,(6.64±3.71)Hz与(3.16±1.24)Hz、(8.32±3.29)Hz与(6.78±3.73)Hz,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WDI NO测试组间结果分别为(5.83±3.95)Hz与(3.48±1.71)Hz、(3.16±1.24)Hz与(6.78±3.73)Hz,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WDI NC(闭眼下体重分配指数)第一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前与治疗后、B组治疗前与治疗后WDI NC测试组内结果分别为(7.26±4.35)Hz与(4.95±4.16)Hz、(7.88±3.85)Hz与(2.46±1.48)Hz,(6.68±4.30)Hz与(3.01±2.03)Hz、(8.14±3.74)Hz与(6.19±3.34)Hz,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第二阶段A组治疗后与B组治疗后WDI NC测试组间结果分别为(4.96±4.16)Hz与(2.46±1.48)Hz、(3.01±2.03)Hz与(6.19±3.34)Hz,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双下肢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位动静态平衡能力有显著积极的影响:研究对象不同显示的结果都是具有显著积极的影响。(2)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位动静态平衡能力有显著积极的影响:研究对象不同显示的结果都是具有显著积极的影响。(3)悬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位动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优于双下肢振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