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是通过观察腹部腹腔镜术后首次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反应胃肠功能恢复的指标,探讨电针足三里与电针足三里加上、下巨虚对腹腔镜下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及差异性,为优化电针选穴提供依据。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外科病房选取80例腹部术后(腹腔镜术后)患者,采取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组和对照组:电针足三里组各40例。两组病人术后常规给予禁食、心电监护、低流量给氧、常规外科护理、术口TDP灯术照灯治疗、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措施,如病情严重及较大胃肠手术病人需长期禁食,则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加用电针治疗,对照组加用电针双侧足三里,治疗组加用电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每日电针2次,术后6小时开始电针治疗,并监测患者电针前后肠鸣音、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情况;同时对病人的第一次排气、第一次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的时间进行记录。创建数据库,并且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成果: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组对术后病人的胃肠动力障碍的治疗效果较电针足三里组更为有效,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组较电针足三里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缩短。电针足三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为14.53±2.43h,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组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为12.75±2.18h,两组之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足三里组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为21.53±4.74h,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组首次排气时间平均为19.28±4.34h,两组之间首次排气时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足三里组首次排便时间平均为27.88+4.69h,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组首次排便时间平均为24.68±4.00h,两组之间首次排便时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经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治疗前症状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情况,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疗效更为显著,两组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联合上巨虚、下巨虚对腹部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较单纯电针足三里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肠鸣音恢复时间及第一次排气、排便出现时间提前,术后症状改善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