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芬克斯》构思于19世纪80年代,发表于1894年,是王尔德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却被长期视做毫无深意的“唯美主义”的试笔之作。该诗一个重要特点是文中比比皆是的多重宗教指涉。然而,这些来自多重宗教的奇思异想却被批评家们简单归为19世纪末对哥特式文学的一贯偏好,并被视作华而不实的点缀,甚至被看作导致诗歌晦涩难懂的罪魁祸首。本文认为,多重宗教指涉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的一把钥匙。基于此,笔者试图以诗歌中随处可见的多重宗教指涉为突破口,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尤其是“三界说”,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自身经历,将该诗作为一个建立在多重宗教背景之上的身份追寻历程来解读。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探讨叙事者所面临的宗教危机,认为其象征着叙事者的身份危机,并将之归为叙事者踏上身份追寻之旅的原因。第二章分析叙事者重构身份的尝试。叙事者企图通过“凝视”镜像斯芬克斯以及创造“理想自我”阿蒙神在想象界重构身份,但由于在想象界中,叙事者仅能通过“误认”获得虚幻的满足,他的身份重构以失败告终。第三章是叙事者身份追寻之旅的结局。叙事者企图进入“以父之命”的象征界却无法舍弃对想象界的眷念,因此陷入想象界和象征界的夹缝,直至以想象中的死亡回到真实界才得到一个“完满”的身份。表面上看来,叙事者身份的追寻已经完成,但这样的完成却是建立在想象中的死亡之上的。而在现实世界里,叙事者的身份只能落入困惑、分裂和异化之中。
本文认为将《斯芬克斯》视作矫揉造作、毫无深意的诗作有失公允。通过分析诗中多重宗教指涉,我们发掘出叙事者身份追寻之旅,并认为这一过程也是王尔德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