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ey of Identity Pursutit beneath Multi-religious References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boy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芬克斯》构思于19世纪80年代,发表于1894年,是王尔德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却被长期视做毫无深意的“唯美主义”的试笔之作。该诗一个重要特点是文中比比皆是的多重宗教指涉。然而,这些来自多重宗教的奇思异想却被批评家们简单归为19世纪末对哥特式文学的一贯偏好,并被视作华而不实的点缀,甚至被看作导致诗歌晦涩难懂的罪魁祸首。本文认为,多重宗教指涉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的一把钥匙。基于此,笔者试图以诗歌中随处可见的多重宗教指涉为突破口,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尤其是“三界说”,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自身经历,将该诗作为一个建立在多重宗教背景之上的身份追寻历程来解读。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探讨叙事者所面临的宗教危机,认为其象征着叙事者的身份危机,并将之归为叙事者踏上身份追寻之旅的原因。第二章分析叙事者重构身份的尝试。叙事者企图通过“凝视”镜像斯芬克斯以及创造“理想自我”阿蒙神在想象界重构身份,但由于在想象界中,叙事者仅能通过“误认”获得虚幻的满足,他的身份重构以失败告终。第三章是叙事者身份追寻之旅的结局。叙事者企图进入“以父之命”的象征界却无法舍弃对想象界的眷念,因此陷入想象界和象征界的夹缝,直至以想象中的死亡回到真实界才得到一个“完满”的身份。表面上看来,叙事者身份的追寻已经完成,但这样的完成却是建立在想象中的死亡之上的。而在现实世界里,叙事者的身份只能落入困惑、分裂和异化之中。   本文认为将《斯芬克斯》视作矫揉造作、毫无深意的诗作有失公允。通过分析诗中多重宗教指涉,我们发掘出叙事者身份追寻之旅,并认为这一过程也是王尔德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美国由于其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形态,是世界上拥有利益集团最多的国家,这使得美国的内政外交都深深刻上了利益集团的烙印,在中东政策上也是如此。美国犹太利益集团旨在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是当今国内外流行了将近有20年的一种电视节目,属于特殊的会话语类。前人就不同的会话类型做了大量的研究。会话结构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一大重心,已成功地运
随着现代教育的重点已经从语言技能转化成为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意愿已经成为个体第二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地说,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语言技能很低,但却能抓住任何机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