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稠油由于粘度大、成分复杂及原油与储层岩石孔隙表面作用强烈等特殊因素,导致该类油藏渗流机理和开发特征与常规油藏具有一定的差别。研究稠油油藏流体渗流机理对于该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基础指导意义。本文以新疆油田*8井区梧桐沟组稠油油藏为例,开展储层特征、渗流机理及不同条件下驱油机理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以期解决稠油开发中所需解决的渗流机理和方案设计的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储层物性特征研究表明,**井区主力储层P3wtl层平均渗透率为175.2mD,孔隙度为21.8%,P3wt2层平均渗透率为59.9mD,孔隙度为21.2%,主力储层整体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储层孔隙空间大,渗流能力较强。2.粘温与流变实验测试结果表明,8*井区稠油油藏原油属于牛顿流体,原油在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渗流时仍然符合经典的达西渗流理论,渗流速度随驱替压力梯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3.油水两相渗流实验结果表明,**井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油水两相共渗区较窄,残余油饱和度时水相相对渗透率较低。基于分流量曲线法、常规注水计算方法等计算的该区水驱最终采收率分布在10.2~18.2%,平均约为14.5%。4.**井区直接注80℃热水或冷水驱后转注80℃热水,两种驱替方式获得的最终驱油效率基本相同,平均约为42%,而常规冷水驱替时的最终驱油效率仅为23%。5.冷水驱、热水驱及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油对比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替时驱油效率最高,平均约为53%,冷水驱后转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替的最终驱油效率约为47%,比冷水驱替提高16%的驱油效率。6.多层合采时,**井区低渗储层动用程度较低,整体驱油效率平均约为16%。数学推导得到的考虑应力敏感性、水敏的直井和压裂井产能方程计算表明,相同驱替压力条件下,压裂井产能约为直井的2倍。**井区的吉006断块合理井距为210m,产能为6t/d,其他断块合理井距为180m,产能为5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