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借鉴自伤行为发生的阶段模型,了解青少年自伤意念和自伤行为的分布特征,探讨心理行为因素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前阶段、动机阶段和行为阶段的关联性。方法2013年12月,对河南省郑州市、贵州省贵阳市15所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中学生的个人和家庭的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自伤意念、自伤行为及心理行为因素(心理亚健康状态、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度、应对方式、冲动行为、行为示范等)。描述青少年自伤行为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分布,采用?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的中学生自伤行为及心理行为因素检出率的差异。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行为因素在自伤行为前期阶段、动机阶段、行为阶段的作用。结果青少年自伤意念的检出率为7.7%,女生高于男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为26.0%,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级、自评家庭经济条件、自评学习负担、伙伴个数及独生子女与否的中学生间自伤意念、自伤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吸烟、饮酒情况的青少年自伤意念及自伤行为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心理亚健康的青少年自伤意念(11.3%)及自伤行为(47.1%)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2=836.60);有负性生活事件的青少年自伤意念(9.8%)及自伤行为(40.6%)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组(?2=826.30);积极应对得分越高,自伤意念、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越低;消极应对得分越高,自伤意念、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越高(?2=75.16);社会支持度越低,自伤意念、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越高(?2=422.90);冲动行为得分越高,自伤意念、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越高(?2=348.30);以上变量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后,青少年自伤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有心理亚健康(OR=1.88,95%CI:1.56~2.27)、有负性生活事件(OR=1.62,95%CI:1.37~1.92)、低社会支持度(OR=1.31,95%CI:1.11~1.56)、高消极应对(OR=2.97,95%CI:2.29~3.86)。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有心理亚健康(OR=2.18,95%CI:1.93~2.46)、有生活事件(OR=2.16,95%CI:1.94~2.41)、高消极应对(OR=3.68,95%CI:3.10~4.36)、低社会支持度(OR=1.40,95%CI:1.25~1.56)及高冲动行为(OR=1.37,95%CI:1.17~1.60)。以自伤意念组为参照,自伤行为与自伤意念的差异性影响因素为:负性生活事件(OR=1.32,95%CI:1.11~1.60)、冲动行为(中得分组vs低得分组:OR=1.24,95%CI:0.99~1.54;高得分组vs低得分组:OR=1.34,95%CI:1.04~1.73)及行为示范(OR=1.27,95%CI:1.02~1.58)。结论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普遍存在,有心理亚健康、负性生活事件、低积极应对、高消极应对、低社会支持度、高冲动行为是自伤意念及自伤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冲动行为、行为示范会增加自伤意念者发生自伤行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