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温针灸和电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更利于患者康复的治疗方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以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温针灸组和电针组三组,每组30例;常规组进行常规的西药治疗,温针灸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温针灸治疗,电针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电针灸治疗,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变化、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常规组的有效率为66.7%,电针组的有效率为83.3%,温针灸组的有效率为93.3%。电针组和温针灸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温针灸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电针组,P<0.0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均为P<0.05,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电针组和温针灸组的左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37.02±4.53cm/s、41.26±4.27cm/s)、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39.92±6.51cm/s、43.26±6.39cm/s)、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48.02±8.27cm/s、52.25±9.10cm/s)明显高于常规组(34.73±4.18cm/s、35.27±5.88cm/s、44.57±7.39cm/s)。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电针组和温针灸组的ESCV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温针灸组明显高于电针组。4.温针灸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和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和温针灸均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且温针灸治疗的有效率高于电针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