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2年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以来,模糊限制语便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日常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对于学术写作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不常见,尤其是对学生学术写作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关注不够。本研究以20篇“三国三校”2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英语科学研究论文(涉及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和环境工程四个学科)和20篇Science Direct中相应学科英语科学研究论文为语料,以Hyland关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借助语料处理软件UAM 3.0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 19.0,调查学生作者与公开发表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以求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学生作者每千词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8.7)几乎为公开发表者(15.7)的一半。各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依频数在学生语料中依次为信度型(4.1)、作者型(3.1)、读者型(0.8)和属性型(0.7);在公开发表语料中则是信度型(6.7)、作者型(5.1)、属性型(2.0)和读者型(1.9),统计数据表明,两者在各类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模糊限制语在论文的各组成部分分布不均,学生语料依频数依次是结论(28.3)、引言(13.2)、结果与讨论(9.4)和方法论(1.9);公开发表语料则是结论(29.5)、结果与讨论(19.4)、引言(14.1)和方法论(5.0),统计数据表明,方法论和结果与讨论部分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引言部分,学生作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类型依频数依次为信度型(6.6)、作者型(3.8)、属性型(1.8)和读者型(1.4),公开发表者则是作者型(5.8)、信度型(4.2)、属性型(2.3)和读者型(1.9)。统计数据表明,两者所使用的作者型模糊限制语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方法论部分,学生作者和公开发表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类型依频数次序相同:信度型(1.0/2.5)、作者型(0.6/1.3)、属性型(0.3/0.7)和读者型(0/0.4)。统计数据表明,两者所使用的属性型模糊限制语无显著性差异,其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结果与讨论部分,学生作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类型依频数依次为信度型(4.8)、作者型(3.2)、读者型(0.8)和属性型(0.7),公开发表者则是信度型(9.1)、作者型(6.4)、属性型(2.5)和读者型(2.2)。统计数据表明,两者各类型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结论部分,学生作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类型依频数依次为作者型(17.1)、信度型(7.9)、读者型(3.3)和属性型(0),公开发表者则是作者型(10.8)、读者型(10.2)、信度型(6.7)和属性型(1.9)。统计数据表明,两者所使用的信度型模糊限制语无显著性差异,其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就模糊限制语的实现形式而言,公开发表者更全面、更多样、更灵活:在属性型模糊限制语方面,公开发表者主要使用内容外加语和语体外加语,而学生作者主要使用语体外加语;在信度型模糊限制语方面,公开发表者主要使用认知型动词、认知型形容词、认知型名词和情态动词,而学生作者主要使用情态动词和认知型动词;在作者型模糊限制语方面,公开发表者主要使用认知型动词、客观表达、情态动词和客观参考,而学生作者主要使用认知型动词和情态动词;在读者型模糊限制语方面,公开发表者主要使用承担共同目标、假设和涉及读者,而学生作者主要使用个人归因和个人参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模糊限制语与论文各组成部分的修辞目的有一定相关性,但学生作者缺乏这种意识,且学生作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总数相对较少、形式单一。本研究启示,学术英语教师应培养学生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意识,系统教授模糊限制语对论文各组成部分修辞目的的完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类模糊限制语,以提高学生作者的学术交流能力。